首先得说第一个点,就是驾驶习惯的适配问题,尤其是从燃油车换过来的人,对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不管是纯电还是插混的特性不适应,就容易觉得“难开”。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动能回收」的设定,比亚迪的车型大多都有不同档位的动能回收,低档位的时候,松油门的感觉接近燃油车滑行,顿挫感很轻;但如果调到高档位,松油门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刹车感”,像有人在后面轻轻拽着车似的。
第一次开比亚迪汉EV的时候,没注意调动能回收,默认是高档位,刚松油门就顿挫了一下,当时还以为车出问题了,后来销售过来调了低档位,再开就顺畅多了。
还有电机响应速度的问题,燃油车是发动机驱动,踩下油门后,动力需要一点时间才能传递到车轮,有种“延迟感”;但比亚迪的电动车是电机驱动,动力响应特别快,油门一踩,劲立马就上来了。
很多开惯了燃油车的人,第一次开比亚迪的电动车,会觉得油门太“窜”,不好控制,比如起步的时候稍微踩深一点,车就往前冲,容易跟前面的车贴太近,就觉得“难开”。
有个亲戚,开了十几年的大众朗逸燃油版,去年换了秦PLUS EV,刚开始开的时候总说“这车太冲了,不敢踩油门”,结果开了一周适应了之后,反过来跟我说“还是电动车爽,超车的时候一点不费劲,比我那老朗逸好开多了”。这就不是车难开,是没适应电机的特性而已。
再说说第二个角度,车型定位和调校的差异,很多人说“比亚迪车难开”,其实没搞清楚比亚迪不同车型的调校根本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比亚迪现在的车型太多了,从入门的小型车海鸥,到紧凑级的秦PLUS、宋PLUS,再到中大型的汉、唐,还有高端的腾势系列,每款车的定位不同,调校方向也完全不一样。
比如海鸥,定位是城市通勤小车,为了灵活和好停车,车身小,底盘会调得偏硬一点,这样过弯的时候侧倾小,操控性好,但代价就是过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的时候,颠簸感会明显一点,有人坐惯了舒适型的车,开海鸥就觉得“颠得慌,难开”;但要是在市区里开,海鸥钻小巷、找车位都特别方便。
有个朋友就开海鸥,说“在城里开着贼灵活,比那些大SUV好开多了,就是跑长途觉得底盘硬了点”。
再看高端一点的汉EV,定位是中大型豪华轿车,调校就偏舒适,底盘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配置,这种配置在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如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上都很少见。
专门去试驾过汉EV,过减速带的时候,底盘能把颠簸过滤得很干净,坐在后排几乎没什么明显的震动,而且高速上开的时候,车身特别稳,就算遇到横风,也不会有飘的感觉。
反观有些合资车,比如某款日系中级车,过减速带的时候“咚咚”响,底盘散得很,对比下来,汉EV的驾驶感受其实好很多。
第三个角度,很多人觉得“难开”,其实是把“操作复杂”和“驾驶难”搞混了,比亚迪的车机功能多,操作起来需要适应,有些人觉得操作麻烦,就连带觉得车难开。
比亚迪的车机用的是「DiLink系统」,功能特别多,比如旋转大屏、语音控制、车联网、自动驾驶辅助,还有各种车辆设置,比很多合资车的车机复杂多了。
比如调空调,很多合资车有实体按键,按一下就能调温度或风速,但比亚迪的部分车型,空调控制集成在大屏里,需要在屏幕上点几下才能调好,有些人觉得“不如实体按键方便,太麻烦了”,就觉得“这车难开”。
妈妈去年买了宋Pro,刚开始开的时候总说“这大屏太复杂了,想调空调都找不到地方”,后来教她用语音控制,说“你好,小迪,打开空调24度,风速2档”,她一试就觉得“原来这么方便,比按按键还省事”,现在开宋Pro的时候,不管是调空调、导航还是放歌,都用语音控制,再也不说操作麻烦了。
还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比如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比亚迪的车型大多都有,有些人第一次用的时候,觉得系统介入太突然,比如车道保持的时候,车稍微偏一点,方向盘就会自动回正,会觉得“方向盘被抢了”,不好控制,但其实熟悉了之后,跑高速的时候用ACC跟车,不用一直踩油门刹车,反而能减轻疲劳。
上次开唐DM-i跑高速,用了ACC之后,开了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累,比自己全程踩着油门轻松多了——这哪里是难开,是没摸透功能而已。
第四个角度,就是网络声音的放大效应,现在网上很多人分享开车体验,有些少数人觉得比亚迪“难开”,发个视频或者帖子,被算法推荐之后,就显得“难开”的声音特别多,但实际上销量数据才是最真实的反馈。
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过300万辆,其中秦PLUS系列卖了70多万辆,宋PLUS系列卖了80多万辆,这两款车分别是紧凑级轿车和SUV的销量冠军,要是真的“难开”,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买?
而且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比亚迪的车型用户满意度一直在新能源品牌里排前列,尤其是在“驾驶平顺性”“动力响应”这些维度,评分都不低。
之前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视频,说比亚迪汉EV“底盘散,难开”,结果点进去一看,UP主连汉EV的底盘配置都没搞清楚,就凭着自己开了一次的感受乱评价。
后来看评论区,很多开汉EV的车主都留言说“我开了一年多了,底盘挺稳的,不知道UP主说的散是啥意思”。这就是典型的少数声音被放大了,很多人没开过比亚迪,光看网上的视频就觉得“比亚迪车难开”,其实都是被带偏了。
一直觉得,买车这事,别人说的再好或者再差,都不如自己去试驾一次,毕竟每个人的驾驶习惯和感受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反之亦然。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比亚迪的技术迭代速度很快,早期的一些车型可能调校确实一般,但现在的车型早就改进了。
比如2019款的秦Pro DM,当时有些车主反馈“底盘偏硬,隔音不好”,但到了2023款的秦PLUS DM-i,比亚迪就优化了底盘调校,还加了更多的隔音材料,现在的秦PLUS DM-i,不管是底盘舒适性还是隔音效果,都比老款好太多了。
有个同事,2020年买了秦Pro DM,说“刚开始开觉得底盘硬,隔音也一般”,后来去4S店做了底盘调校升级,还自己加了隔音棉,现在跟我说“感觉跟新车似的,好开多了”。这说明比亚迪一直在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不能拿老款车的问题,来否定现在的所有车型。
最后还得说一个点,就是使用场景的问题,有些时候觉得“难开”,其实是场景不匹配。
比如北方的冬天,气温低,电动车的续航会衰减,比亚迪的电动车也不例外——比如汉EV的CLTC续航是605公里,冬天可能会降到400多公里,有些人觉得续航不够用,开的时候总担心“没电了怎么办”,就觉得“难开”;但这是所有电动车的通病,不是比亚迪独有的,而且夏天的时候,续航就能恢复回来,开起来一点问题没有。
有个在东北的朋友,开汉EV,冬天的时候会提前规划路线,找好充电桩,说“虽然续航降了点,但市区里开完全够用,夏天续航够长,跑长途也没问题”。
还有些人用比亚迪的插混车型,比如宋PLUS DM-i,总想着当纯电车开,结果电池没电了,发动机启动的时候觉得噪音大,就觉得“难开”,但其实插混车型的设计初衷就是“有电用电,没电用油”,只要及时充电,或者让发动机保持在高效区间,驾驶感受还是很好的。
总结一下,觉得说“比亚迪车难开”的人,大多是没适应新能源车的驾驶特性,或者没选对适合自己的车型,又或者没摸透车的功能,甚至是被网上的少数声音误导了。
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这些年的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从自研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到智能网联系统,再到底盘调校,都在不断优化。
而且比亚迪的销量和市场口碑也能说明问题:2024年300多万的销量,连续几年新能源销量第一、细分市场里秦PLUS、宋PLUS都是冠军,这些都不是“难开”的车能做到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