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商提醒,这3类“电车”别碰:不实用还难出手,容易亏本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12:46:23。
这个时间点,很多人正在午休。
刷手机。
看车。
准备下手。
可你知道吗?有些车,买的时候省了三万,卖的时候能亏十万。
不是夸张。
是血泪教训。
我常和二手车商喝酒。
听他们聊市场。
聊什么车压手里最疼。
上周,一个老哥喝多了,拍着桌子说:“三种电车,打死别碰。”
语气很重。
眼神很真。
第一种——小众品牌的新能源。
便宜?是。
个性?也有。
但三年后你想卖?没人接盘。
为什么?
因为品牌存在感太弱。
全国4S店加起来不到二十家。
维修点?地图上搜不到。
电池出问题?等厂家排期,半个月起步。
更可怕的是软件。
系统三天两头弹窗。
自动驾驶突然失灵。
你打电话投诉。
客服说:下个版本修复。
结果呢?
版本再没更新过。
有位车主,买了某新势力的SUV。
落地18万。
三年后想换车。
二手车商报价——4.8万。
他不信。
自己挂平台。
挂了八个月。
最后5.2万卖给收电池的。
这叫什么?
这叫资产归零。
你以为是买车。
其实是买了一堆贬值的铁皮。
第二种——油改电。
别被名字骗了。
油改电,不是升级。
是偷懒。
是敷衍。
原本的油车平台。
硬塞电池进去。
底盘高?没办法。
重心不稳?凑合开。
电池防护?能挡点雨水就行。
你去看那些正经纯电平台。
电池嵌在底盘中央。
重心低。
刚性强。
操控稳。
油改电呢?
电池像吊在下面的秤砣。
过弯侧倾大。
颠簸感强。
高速发飘。
最致命的是安全。
碰撞时,电池容易挤压变形。
热失控风险高。
保险公司都不爱保这类车。
有数据吗?
有。
2024年新能源二手车残值榜。
前十名,全是正向研发的纯电车型。
后十名,油改电占了七款。
最低的一款,三年残值率29.3%。
你买它,不是代步。
是给自己找麻烦。
第三种——续航虚标的低续航电车。
注意。
我说的不是五菱宏光MINI。
那种车定位清晰。
城市代步。
价格透明。
没毛病。
我说的是那些——
标称500公里。
实际跑300都费劲的“主流”电车。
CLTC工况,你懂的。
空调不开。
匀速60。
胎压打满。
才能跑出标称里程。
现实呢?
冬天开暖风。
电量掉得像自由落体。
表显400。
实际200出头就趴窝。
还有电池使用区间。
最佳是20%-90%。
你每天从100%用到20%?
伤电池。
长期下来,衰减快。
两年后,标称500的车。
实际续航350。
谁买?
没人买。
现在是什么时代?
蔚来ET7,1055公里实测续航。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你拿个“虚500”的车去卖?
买家冷笑:我为什么不买新款?
所以,二手车商见了这类车,第一反应是——
“这人是不是急着用钱?”
他们不怕车旧。
怕的是——卖不掉。
砸手里,占资金。
压利息。
一个月亏几千。
你说,这种车,你还敢买吗?
可为什么还有人上当?
因为销售话术太强。
“品牌老牌,值得信赖。”
“现在优惠8万,历史最低。”
“颜值高,配置全,性价比之王。”
听着心动。
买完心痛。
更讽刺的是——
有些车企,一边做油车,赚着稳定利润。
一边做电车,应付政策。
电车做得敷衍。
还美其名曰“转型探索”。
探索?
拿消费者的真金白银去探?
别天真了。
买车,不是买衣服。
不喜欢可以扔。
这是资产配置。
一买一卖之间,差价可能就是一辆飞度。
所以,下次你去看电车。
别光看外观。
别只问续航。
多问一句:这车三年后能卖多少钱?
如果销售支支吾吾。
转身就走。
记住——
**好车,开起来爽。
更好的车,卖出去也爽。**
现在是2025年。
电动车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
拼的不是谁便宜。
是谁靠谱。
谁有技术。
谁有体系力。
小众品牌?
除非你打算开到报废。
油改电?
除非你喜欢修车。
低续航?
除非你住市中心,从不出城。
否则——
别碰。
下期我想聊聊:哪些电车,三年残值能超70%?
值得期待吗?
我觉得,值得。
毕竟,谁不想买一辆——
既好开,又好卖的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