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

最近几年,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不管是新能源汽车、高铁,还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以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往前冲。

反观德国,这个欧洲的老牌工业强国,虽然底子厚、技术强,但在面对中国这种“加速度”时,多少有点跟不上节奏的感觉。

德国媒体曾频频发声,警告说如果德国不赶紧学学中国的效率和魄力,未来可能真的要掉队,甚至走向衰退。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中国速度有多快?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简直是开了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

中国能这么猛,一是政策给力。

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就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补贴、减税、建充电桩,样样不落。

到2023年,中国已经有超过1800万个充电桩,城乡到处都有,买电动车的人根本不用担心充电问题。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二是产业链完整,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中国企业把上下游都捏在手里,效率高得不行。比如宁德时代,全球电池市场份额第一,特斯拉、宝马这些大牌都得靠它供货。

德国的纯电动车销量也就54万辆,占新车市场的18.4%。大众、宝马这些老牌车企虽然也在推电动车,但速度慢得让人着急。

德国的充电桩数量到现在也就20多万个,跟中国比差了快两个数量级。消费者想买电动车,但想到充电麻烦,就打了退堂鼓。

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到2023年底已经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的70%以上。从北京到上海,1200多公里,4个多小时就搞定,票价还便宜。

这张高铁网把全国主要城市串起来,经济流动、人口流动都快了不少。背后是政府砸钱砸得狠,执行力也强。一个高铁项目,从规划到通车,往往也就三五年。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德国高铁里程加起来也就3500公里左右,虽然ICE(德国城际快车)质量不错,但速度和覆盖范围跟中国没法比。更别提德国修基础设施那速度了,一个项目动辄拖个十年八年,审批流程繁琐,资金还老不够。

德国人自己都吐槽,修个火车站都能修成“世纪工程”,比如柏林新火车站,愣是拖了15年才完工。

德国老大哥也有跑不动的时候

德国可是工业4.0的代表,汽车、机械这些领域一直是全球标杆。但面对中国这波浪潮,德国有点老大哥跑不动了的架势。

德国的汽车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大众、奔驰、宝马,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字?但在电动车这块,德国车企起步晚,动作慢。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虽然大众喊着要把一半销量变成电动车,但现在市场反应平平。

一是创新不够快,德国车企习惯了传统燃油车的路子,转到电动车上有点水土不服。电池技术、软件开发这些新领域,德国企业没中国那么激进。

二是政策拖后腿,德国政府对电动车的补贴力度远不如中国,充电桩建设也跟不上。德国媒体直言,车企和政府都没拿出中国那种“拼了命干”的劲头。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德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欧洲的骄傲,但现在有点“廉颇老矣”的味道。铁路系统老化严重,火车晚点是家常便饭。

充电桩少就不说了,连5G网络覆盖都比中国慢半拍。中国5G基站已经超过300万个,德国才刚开始大规模铺开。

德国媒体分析,这跟德国的决策机制有关系。联邦制下,各州各有各的算盘,项目审批得过层层关卡,效率自然上不去。中国则是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一起上,速度快得吓人。

不学中国速度就完蛋

德国媒体最近对中国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是《经济周刊》《法兰克福汇报》这些主流媒体,语气里既有警惕又有焦虑。

《经济周刊》发文说:“德国必须学习中国的速度和执行力,否则经济会走向衰退。”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德国专家也坐不住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在采访中说:“中国不是在追赶我们,而是我们得追赶中国了。他们的效率、他们的决心,是我们现在最缺的。”

还有经济学家警告,如果德国再不加速,可能连欧洲老大的位置都保不住,工业基础会被中国进一步蚕食。

这话听着重,但不是没道理。德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汽车、机械这些传统强项要是掉队,GDP、就业率都会受影响。更别说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谁慢一步,谁就可能被淘汰。

德国能从中国学三招够实用

中国在推新能源、高铁这些项目时,政府不光喊口号,还真金白银地干。德国得学学这种魄力,别老是瞻前顾后。

政府可以多掏点钱补贴电动车、建充电桩,别让消费者和企业觉得“支持力度不够”。审批流程也得简化,别让一个项目卡在文件堆里好几年。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中国的新能源车从电池到整车,全产业链都在国内,效率高、成本低。德国车企虽然技术牛,但供应链分散,反应慢。德国可以推企业合作,把电池、电机这些关键环节捏一块,形成拳头效应,跟中国正面刚一刚。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前沿领域投了大钱,还培养了一堆科技人才。德国有技术底子,但研发投入不够,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学工程。德国得加大科研预算,多吸引点国际人才,别让中国把高端技术全抢走。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问题。技术创新能不能持续、贸易摩擦咋解决,这些都是挑战。德国也不是一无是处,工业基础深厚,高端制造还是有优势。关键是,德国别老把中国当威胁,可以试着当伙伴。

新能源汽车这块,德国车企可以跟比亚迪、宁德时代合作,搞搞技术共享,既省钱又提速。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说了,要拿出1100亿欧元推电动车产业,还鼓励跟中国企业联手。这思路挺靠谱,合作比对抗强。

轮到西方追赶中国了,德媒:必须学习中国速度,否则德国走向灭亡-有驾

再比如可再生能源,德国在风电、太阳能上有经验,中国在规模化生产上有优势,两边一搭手,没准能搞出点新花样。人工智能、5G这些领域也一样,德国和中国各有所长,联手干兴许能领跑全球。

德国媒体说“走向灭亡”可能夸张了点,但不加速的后果确实挺严重。经济上,出口要是萎缩,GDP肯定受挫,失业率也会涨。科技上,要是掉出第一梯队,德国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更现实点,生活水平可能会下滑,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社会矛盾就来了。

中国速度不是神话,是政策、执行力和市场结合的结果。德国不是没能力,而是得下决心改改老套路。学中国不等于照抄,而是取长补短,把德国的稳健和中国的高效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经济周刊》2023年12月文章

#换个角度看世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