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翻汽车圈新闻,看到大众、一汽和成都经开区签了协议,要给捷达搞新公司做新能源,心里头突然觉得:哦,原来大众这几年最头疼的那根“刺”,终于要动手拔了。
说捷达是大众的“刺”,可能有人不认同,毕竟当年捷达多风光。1991年第一辆国产捷达从长春下线,到2018年累计卖了440多万辆真正的“国民神车”。那时候路上跑的出租车、家用车,十辆里能有三辆是捷达,皮实耐用的口碑传得比啥都快,不少人第一次坐合资车就是捷达,甚至有人说“开捷达不抛锚,修起来还便宜”。那时候的捷达,哪是刺,明明是大众在华市场的“敲门砖”,是撑场面的“功臣”。
可事情从2019年就变味了。那年大众说要让捷达独立成品牌,从单一车型变成和大众、奥迪并列的第三个品牌,主打10万级以下市场。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步棋走得妙:毕竟10万级市场大,自主品牌都在这拼得头破血流,大众拿捷达这个有情怀的IP去抢市场,按理说能成。可谁能想到,独立后的捷达反而越来越“拧巴”,慢慢就成了大众的“刺”。
为啥这么说?
先看销量,独立前捷达单车型一年能卖30多万辆,占一汽-大众总销量的15%;独立后呢?2020年15.5万辆,2024年直接跌到12万辆,同比下滑超20%。更扎心的是,它主打的10万级市场,这些年早被自主品牌占满了。就说比亚迪海豚,2024年累计销量都破百万了,还有吉利帝豪、五菱宏光MINIEV,个个都是走量的狠角色。捷达呢?还在靠VS5、VS7那几款燃油车撑着,价格比比亚迪宋Pro贵,配置还没人家全,连年轻人最在意的智能屏、辅助驾驶都没有,你说消费者凭啥选它?
更要命的是,电动化浪潮来了,捷达却像“慢半拍”。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超50%了,街上跑的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还多,可捷达连一款在售的新能源车都没有。人家比亚迪、吉利早就把新能源车型铺到三四线城市了,捷达还在卖油耗7个多的燃油车,这不是等着被市场淘汰吗?对大众来说,这就更难受了:大众这些年一直在推ID系列新能源车,可ID系列主打20万以上市场,10万级入门市场一直是空的。捷达本应该是补这个缺口的,结果它自己陷在燃油车的泥潭里爬不出来,反而让大众在入门级新能源市场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你说这算不算“刺”?
而且捷达的“拧巴”还不止于此。大众对它的定位一直很矛盾,既想让它守着低端市场,又不想给它好技术。独立后的捷达,用的还是大众淘汰的平台和动力总成,比如VS5用的1.4T发动机,早就不是最新款了;内饰更是老掉牙,塑料感重得像十年前的车型。有次绵坐朋友的捷达VS7,朋友吐槽“开着像我爸那辆老捷达,就是换了个壳”。反观自主品牌,10万级车型都用上双联屏、L2级辅助驾驶了,捷达还在比“谁的皮更厚”,这思路能不落后吗?
最尴尬的是品牌认知。独立后捷达不用大众标了,换了个新LOGO,年轻人根本不认。有次绵问身边20多岁的同事“知道捷达吗”,人家说“是不是我爸那时候开的老车?现在还有卖吗”。你看,情怀这东西只能吃一阵子,不能吃一辈子,年轻人买车看的是智能、是颜值、是续航,捷达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跟上,品牌力自然掉得飞快。到后来,捷达不仅没帮大众抢下低端市场,反而成了“拖油瓶”:要投入钱搞渠道、搞营销,销量却上不来,利润更是薄得可怜,这不就是大众心口上的“刺”吗?
直到今年8月底,大众终于出手了:和一汽、成都经开区签了《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要成立新公司,专门给捷达搞新能源。规划里说,到2028年要推4款新能源车型,首款2026年就上市,还会用一汽-大众的SOA电子电气架构,带L2级辅助驾驶。看到这绵才觉得,大众这次是真的想拔“刺”了,而且找对了方向。
为啥说这步棋能拔“刺”?首先是解决了捷达最缺的“资源”。以前捷达独立后,像个没娘管的孩子,技术靠大众“施舍”,资金也跟不上。现在不一样了,三方合作,成都经开区还投了钱,这就不是“单打独斗”了。成都本身就是西南汽车产业重镇,有电池厂、电驱厂,供应链近得很,据说能把核心部件采购成本降15%-20%。对10万级新能源车型来说,成本控制有多重要?懂的都懂,一辆车利润可能就几千块,成本降一点,定价就能低一点,竞争力立马就上来了。
再者是补了大众的“短板”。大众在华的新能源布局,之前一直集中在中高端市场,ID.3、ID.4 X都卖20万左右,10万级市场一直是空的。现在捷达搞新能源,正好能填上这个窟窿。而且大众说了,到2030年要在华推50款新能源车,其中30款是纯电,捷达这4款就是其中的关键:毕竟10万级市场是走量的,据行业数据,2024年A0级、A级电动车占纯电市场的48%,差不多一半的份额,这对大众来说可不是小钱。捷达要是能在这站稳脚跟,大众在华的新能源销量就能上一个台阶,之前的“缺口焦虑”也就没了。
不过绵也得拔这根“刺”不难,但拔完了能不能长好,还得看后续操作。现在的10万级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随便搞个车就能卖”的年代了。比亚迪海豚一年卖30多万辆,五菱缤果靠颜值吸了不少女车主,还有吉利几何E,配置堆得满满当当。捷达2026年才出首款新能源车,比别人晚了至少5年,想抢市场就得有“杀手锏”。
比如定价,要是首款车能定在8-10万区间,比比亚迪海豚便宜一万多,再加上大众的品控口碑,说不定能吸引一批看重“耐用性”的消费者。还有配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抠抠搜搜”了,双联屏、倒车影像、自动驻车这些基础配置得给全,L2级辅助驾驶也得装上,不然年轻人看都不看。网友开玩笑说,捷达要是还拿“老燃油车的思路”做新能源就算成立新公司也白搭,毕竟现在的消费者精得很,不会为“情怀”买单了。
还有品牌重塑的问题。现在提到捷达,很多人还是会想到“老款燃油车”,怎么让年轻人知道“现在的捷达做新能源了”?这得下功夫。比如能不能和成都的文旅资源结合,搞点年轻化的营销?像之前捷达VS5上市时请新裤子乐队,效果就不错,现在做新能源,是不是可以和科技博主合作,做个“10万级新能源车耐用性测试”?让大家看到捷达新能源不仅便宜,还像老捷达一样皮实,这或许能破局。
另外,三方合作的“协调性”也很重要。大众想靠捷达补入门级市场,一汽想和大众深化合作,成都经开区想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链:三方目标不一样,要是后期扯后腿就麻烦了。比如大众想把技术成本压低点,一汽想保证零部件采购量,成都想多建几个工厂,这些都得协调好。不过绵觉得,现在电动化是大趋势,三方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别太“各怀心思”,问题应该不大。
说起来,捷达从“功臣”变成“刺”,再到现在要靠新能源“重生”,其实也反映了合资品牌这些年的困境。以前合资车靠品牌、靠技术就能躺着赚钱,现在不行了,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上走得比谁都快,合资品牌要是不跟上,就只能被甩在后面。大众这次给捷达搞新公司做新能源,不光是拔自己的“刺”,也是给其他合资品牌打了个样:不是不能转型,关键是要找对方向,别抱着过去的“老经验”不放。
绵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新公司要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这步棋其实挺妙的,中亚市场现在新能源渗透率还低,捷达要是能把10万级新能源车卖到那,既能避开国内的激烈竞争,又能给大众开拓新市场。毕竟老捷达在中亚也有口碑,很多当地司机以前开的就是燃油捷达,现在换成新能源捷达,接受度说不定更高。要是能做成,捷达说不定能成为大众在海外新能源市场的“新棋子”,这可比在国内死磕有意思多了。
当然了,现在说这些都还早,捷达首款新能源车2026年才上市,还有两年时间,市场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说不定到时候自主品牌又推出了更便宜、更好的车型,说不定新能源技术又有了新突破,这些都是变数。但至少现在,大众已经动手拔“刺”了,这总比一直拖着强。
有人说,捷达这几年的遭遇有点可惜,要是2019年独立后就搞新能源,现在说不定已经是10万级市场的“老大”了。绵倒觉得,晚是晚了点,但也不是没机会。毕竟捷达有大众的技术背书,有成都的供应链支持,还有过去积累的口碑,只要首款车能拿出诚意,说不定能“打个翻身仗”。退一步说,就算没做成,对大众来说也不算亏:至少试过错了,知道10万级新能源市场该怎么玩,总比一直卡在那强。
最后绵想说,大众拔这根“刺”,不光是为了捷达,也是为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未来。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是“合资说了算”的年代了,电动化、智能化是绕不开的坎。大众要是能靠捷达在10万级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再加上ID系列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整个新能源产品线就完整了,到时候才能和自主品牌真正“掰手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