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调表疑云 法律利剑出鞘 消费者权益守护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二手车调表疑云 法律利剑出鞘 消费者权益守护

杭州车主杨先生。以为捡了便宜。购入一辆标称20万公里的二手奔驰。却发现实际里程高达32万公里。竟是20万英里。车商推责。检测机构查博士道歉但拒赔。这不仅是个案。更是二手车市场的缩影。

1 里程数字游戏

里程表是二手车价值核心。杨先生的故事并非孤例。许多消费者遭遇类似陷阱。表显数字被轻易篡改。信任崩塌了。

案例显示:有消费者购得表显14万公里的奔驰车。后发现实际里程已超20万公里。法院最终判决车商“退一赔三”。

调表成本极低。技术门槛不高。使得不良车商屡试不爽。他们刻意隐瞒。甚至提供虚假报告。消费者防不胜防。

2 法律站在消费者这边

欺诈认定有法可依。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当增加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

法院观点明确:二手车经营者作为专业主体。负有更高的如实告知义务。车辆里程数、事故、维修记录等重要信息。必须真实、全面地披露给消费者。任何刻意隐瞒都可能构成欺诈。

二手车调表疑云 法律利剑出鞘 消费者权益守护-有驾

成都高新区法院曾判决一起案例:消费者购买了一辆表显9万公里的奔驰车。后发现实际里程高达27万余公里。法院最终支持了消费者“退一赔三”的诉求。判令车商退还购车款21万元并赔偿63万元。

格式条款不能免责。许多车商在合同中加入“不保证公里数真实性”等条款。试图规避责任。但法律规定。这种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属于无效条款。

3 检测机构的责任边界

查博士们并非总可靠。第三方检测本是消费者信赖的屏障。但失误频发。有案例显示。查博士曾将“非事故车”误检为“事故车”。导致车主蒙受巨大损失。

其合同常含免责陷阱。例如限定“合格索赔人”仅为检测后90天内成交的“第一买受人”。并要求完成过户。这极大限制了消费者的索赔权利。

二手车调表疑云 法律利剑出鞘 消费者权益守护-有驾

法律责任仍需承担。即便有免责条款。若检测机构存在明显过错。且该过错与消费者损失有直接因果关系。法院仍可能依据《民法典》认定其侵权责任。要求其承担相应赔偿。

4 消费者如何自卫

购买前必须做足功课。选择正规市场。核实商家资质。要求提供详细车辆历史。包括维修、保险记录等。

合同是重要武器。签订详尽的书面合同。明确车辆车龄、实际里程、重要配置、质量承诺(如“无重大事故、无泡水、无火烧”)。并将所有口头承诺写入合同。

保留一切证据。妥善保管聊天记录、广告页面、付款凭证、合同、检测报告等。这些是维权基石。

发生纠纷果断维权。首先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必要时。立即诉诸法院。并可同时将提供不实检测报告的机构列为共同被告。

5 展望更透明的未来

行业需自律。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离不开诚信体系建设。经营者需秉持诚信。主动披露真实车况。

二手车调表疑云 法律利剑出鞘 消费者权益守护-有驾

监管待加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篡改里程、隐瞒车况等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检测机构的准入和监管标准。保护消费者权益。

技术赋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或能构建不可篡改的车辆生命周期记录。从源头杜绝信息不透明。

买车本是高兴事。别让调表车坏了心情。了解法律。保留证据。选择靠谱渠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