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

吉利星愿半年狂卖20万辆,比亚迪海鸥、宏光MINIEV紧随其后,小米SU7一炮而红,合资车集体跌出前五——这不是预言,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轿车市场的现实。

当我开着一辆吉利星愿从杭州湾跨海大桥飞驰而过时,风噪比预想中安静得多,底盘滤震干脆利落,像踩在弹簧床垫上跑马拉松。副驾的朋友问:“这车真卖了20多万台?”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不是它太火,是合资车真的慢了。

没错,2025年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出炉,前五名被自主品牌包揽,合资车无缘前五,迈腾跌至第12位——这个曾经象征“德系品质”的B级车标杆,如今连前十都进不去。这不是偶然,是技术、产品力和用户洞察全面变革的结果。

一、“新五虎”登顶:谁在定义新时代的家轿?

第一名:吉利星愿,半年销量突破20万辆,是榜单中唯一达成此成就的国产轿车。我试驾的是银河L6混动版,第五代雷神混动系统让它的亏电油耗稳定在4.2L/100km(NEDC工况),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动力响应——轻踩油门,电驱瞬间发力,没有传统混动那种“先顿一下再走”的迟滞。这背后是吉利3DHT电驱变速箱的功劳,它像一位懂节奏的舞伴,总能预判你的下一步动作。

星愿的设计也彻底摆脱了“模仿”标签。前脸的“光之涟漪”格栅配合贯穿式LED灯带,夜间点亮时像一道银河划破黑暗。我特别喜欢它的无框车门设计,虽然成本高、隔音略弱,但那份仪式感,年轻人买单。

第二名:比亚迪海鸥,8.5万起的纯电小车,续航305-405km(CLTC),却配备了ESP、四气囊、冷暖空调。我在深圳试驾时,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我:“这车充电一次跑一天市区够用,坏了去比亚迪售后,半小时换电池。”这就是比亚迪的“三电终身质保”底气——不是口号,是写进服务承诺里的信任。

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有驾

第三名:五菱宏光MINIEV,依旧是“代步神器”。别看它没中控屏、没快充,但在柳州、成都的老城区,它就像电动车版的“共享单车”,停车方便、电费便宜。一位退休教师跟我说:“我买菜、接孙子,一周充两次电,电费不到20块。”它的成功不在配置,而在精准击中“最后一公里”需求。

第四名:比亚迪秦PLUS,混动家轿的“价格屠夫”。9.98万起售,直接把合资A级车逼到墙角。我对比过秦PLUS DM-i和大众朗逸1.5L,前者动力强、油耗低、配置高,后者只剩“德系底盘”四个字撑场面。可当一台车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时,情怀还能撑多久?

第五名:小米SU7,最让我意外的选手。我原以为它只是“手机厂造车”的噱头,但亲自上手后发现,它的智能座舱体验确实降维打击。小爱同学能听懂“打开主驾通风,调低空调温度,播放周杰伦”这种复杂指令,语音识别准确率接近95%(据小米官方数据)。而且它的CDC电磁悬架调校偏运动,过弯支撑性甚至不输极氪007。

二、合资为何失守?不是不努力,是方向错了

大众朗逸、日产轩逸勉强守住第六、第七,但月均销量已不足星愿的一半。我在4S店问销售:“现在还有人主动问1.6L自吸发动机吗?”他苦笑:“除非是出租车公司。”

合资车的问题在哪?

新能源转型慢:朗逸纯电版(ID.3)月销不足3000台,而比亚迪海豹06 DM-i单月破2万。不是消费者不买账,是产品力差距太大。

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有驾

智能化掉队:帕萨特的车机还在用MQB时代的MIB系统,反应慢、功能少。而星瑞、红旗H5已标配L2级辅助驾驶,支持自动变道、记忆泊车。

定价僵化:迈腾B9起售价20.99万,比秦L贵了近6万,但动力、油耗、智能化全面落后。消费者不是不识货,是不再为“标价=价值”的老逻辑买单。

三、20-100名:新能源的“腰部战争”

这个区间才是真正的“修罗场”。比亚迪汉、海豹06 DM-i靠品牌和技术双线压制,而新势力也在突围。小鹏MONA M03空降第17位,靠的是“15万级L2++”的性价比——全系标配城市NGP(导航辅助驾驶),比特斯拉FSD便宜一半。

我试驾过MONA M03,它的自动变道逻辑更“像人”,不会突然切线吓到后车。但缺点也明显:底盘偏软,高速过弯侧倾大。这说明新势力在操控调校上,仍需向传统车企学习。

反观合资B级车,雅阁跌至25名,天籁49名,君越50名。它们不是不好开,而是“太均衡”——没有突出亮点,油耗不低、智能化一般、价格还不便宜。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的今天,“中庸”等于“平庸”。

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有驾

四、100名开外:边缘车型的生死局

标致408、凡尔赛C5X月均销量不足1500辆,现代索纳塔销量萎缩超70%。这些车并非一无是处,凡尔赛的底盘舒适性依然出色,但设计太个性,受众太窄。

更惨的是豪华品牌二线车型。凯迪拉克CT6、沃尔沃S90新能源月销仅200余辆。不是品牌不行,是电动化产品没跟上。CT6纯电版(Celestiq)定价百万,谁买得起?S90插混版充电慢、纯电续航短,不如直接买比亚迪汉。

捷豹XEL、林肯Z彻底边缘化,飞凡F7、智己L6等新车型未达预期。这说明光有“堆料”不行,用户要的是“好用”。就像手机,参数再高,卡顿就没人买。

五、消费者该怎么选?我的三点建议

别迷信“德系”“日系”标签:现在的国产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早已不是短板。吉利的CMA架构、比亚迪的e平台3.0,都是世界级水准。

理性看待智能化:L2级辅助驾驶能减轻疲劳,但别完全依赖。我试过小米SU7的NOA,高速上很稳,但遇到施工改道还是会“懵”。记住: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手要随时准备接管。

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有驾

按需选择,不盲目升级:如果你每天通勤30公里,海鸥够用;如果经常跑长途,秦PLUS DM-i更省心;如果追求科技感,SU7值得考虑。车是工具,不是军备竞赛。

六、未来趋势:自主品牌会一直赢吗?

短期看,是的。新能源技术、智能化、用户运营,这三块合资车都落后了。但长期看,竞争才刚开始。比亚迪在高端突破乏力,小米的产能和品控还需验证,吉利、长安能否持续创新?

我最看好两个方向:一是像银河L6、深蓝SL03这样的混动新势力,兼顾续航与环保;二是极氪007、蔚来ET5T这类纯电高端,用操控和品质打破“国产=廉价”偏见。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如果你现在要买人生第一辆车,预算15万,你会选星愿、秦PLUS,还是朗逸?为什么?评论区聊聊。

至于我?我会选星愿。不是因为它销量第一,而是那次跨海大桥试驾,它让我感受到了“国产车也能有高级感”——那种细腻的底盘调校、流畅的人机交互,以及,一种不再仰视合资的自信。

完胜!2025上半年轿车销量榜:1-226名,合资无缘前五,迈腾第12-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