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如今破产重组,创始人沈晖疑似跑路海外。
这出商业大戏,高开低走,令人唏嘘。
2024年的秋天,威马总部,萧瑟破败,讨薪横幅格外扎眼,与曾经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
威马的陨落,并非简单的资金链断裂,更像是技术空心化、经营管理混乱的必然结果。
回顾威马的发展轨迹,从收购沃尔沃技术的光环加持,到10亿美元的融资,再到2019年销量一度跃居行业第二,威马曾被视为最有可能复制吉利奇迹的造车新势力。
然而,华丽的开场背后,是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的致命伤。
与“蔚小理”动辄数十亿的研发投入相比,威马的研发投入显得微不足道。
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四处拼凑,百度Apollo系统、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成了威马的“救命稻草”。
这种东拼西凑的模式,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2020年的四连烧事件,便是最直接的体现。
更令人气愤的是,“锁电门”事件,将威马的口碑推向了深渊。
在危机时刻,威马不是积极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偷偷降低用户车辆的电池容量,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彻底寒了用户的心。
威马的管理层,似乎也对公司的困境视而不见。
2021年,公司巨亏82亿,创始人沈晖却领走了12.6亿的年薪。
这种“肥了老板、瘦了员工”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危机。
吉利起诉威马侵权,并最终获赔6.4亿,更是揭开了威马抄袭的遮羞布。
与其他车企在智能座舱、800V快充等领域不断创新不同,威马连售后都外包给了第三方。
车主修车要等三个月,APP时常宕机,如此糟糕的用户体验,如何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
如今,威马被翔飞集团接盘,但200多亿的债务窟窿,如何填补?
供应商的货款、员工的工资,能否得到偿还?
曾经堆满地库的试驾车,如今积满灰尘;车间里生锈的机械臂,无声地诉说着威马的衰败。
曾经的造车神话,如今沦为一堆工业垃圾,令人不胜唏嘘。
网友的评论,更是对威马的现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创始人卷走12亿年薪的时候,车间工人的工资卡已经空了三期,这波操作真行!”“抄袭吉利的判决书还热乎着,转头就说要搞‘国产技术崛起’,脸不疼吗?”“锁电那事儿够缺德的,自己车烧了不敢认,反倒阉割用户电池,当消费者好欺负?”“翔飞接手也就是捡点破烂,两百亿窟窿拿什么填?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血汗钱该不会又想用PPT抵债吧?”这些评论,字字诛心,反映了公众对威马的失望和愤怒。
威马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即使拥有再多的资金和资源,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同时,企业管理层的道德和责任感,也至关重要。
一个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员工和用户利益的企业,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