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30万以上车型销量榜单出来后,很多人都被一个数据惊到了:理想汽车的三款车型,全部挤进了销量前20,还霸占了第10、第15、第17三个位置。尤其是理想L7,单季度销售了超过2万台。这可是30万价位的车啊,不是10万那种家用代步车!国产新势力能杀到这种程度?有些人真是看得心里直发毛,觉得不正常,甚至觉得有点悬:理想不会是一个火速扩张但底子不稳的公司吧?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拆解一下这个数据背后到底怎么回事。
理想的销量确实很亮眼,但别忘了,这是“30万以上”这个细分市场的数据。这个市场一向是豪华品牌的地盘,BBA(奥迪、宝马、奔驰)常年统治,销量前六全是它们的传统燃油车型。国产车能在这个细分市场里冒头,已经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更何况,理想不光有一款车型上榜,而是三款,且全是中大型SUV。这个细分市场本身竞争就不算特别激烈,目标用户也集中在家庭用车需求,理想的产品策略显然是瞄准了这块空白市场。
那问题来了,亮眼的销量能说明什么?最直接的,理想确实抓住了用户需求,但它是不是“赚了大钱”?未必。这就得看营收、毛利以及利润了。理想的财报里显示,它的毛利率一直在增长,已经接近20%的水平,这确实不低了。但把毛利拆细了看,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理想的毛利增长,主要是靠单车交付量的增加,而不是靠产品溢价。这说明,它的产品定价其实还是比较克制的,并没有因为市场热度就去疯狂提价。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对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它的利润空间其实还没有放开。
再说利润。理想的净利润还是亏的,但亏损幅度在缩小,经营现金流也在转正。那它为什么还会亏呢?一个原因是研发投入。2023年,理想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2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大部分传统车企,比如丰田、大众,它们的研发费用占比基本在5%-10%之间。而理想这样的高投入,显然是在赌未来,它要把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做扎实。研发是烧钱的,但烧完之后能不能变成“印钞机”,就看它的技术能不能真的拉开差距。
再看看同行。其实不光理想,所有新能源新势力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比如蔚来,它的研发投入更夸张,2023年占营收比例接近30%,直接导致净利润亏得更狠;问界虽然利润情况稍好,但它的销量结构单一,过度依赖M9这样的旗舰车型。再看特斯拉早期,它的亏损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彻底跑出来,才开始稳定赚钱。所以,新势力的亏损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活路,很多时候是战略性亏损,目的是抢占市场、打造技术壁垒。
有人可能会问: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也在经历这种“烧钱”阶段?其实情况不太一样。传统车企,比如BBA,它们的盈利能力非常强,因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溢价和供应链体系。这些车企的研发投入比例虽然低,但研发效率高,且很多新能源技术其实是靠外包或投资合作来完成的。至于外资品牌,它们最大的挑战是市场适应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很多外资车企的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还没跟上。比如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车,在中国的销量和市场热度远不如它们的燃油车。
那理想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它的产品定位和市场表现来看,更像是后者。理想的几款车型定位非常清晰,家庭中大型SUV,智能化配置高,用户体验直接打中了核心群体。而它的研发方向也很明确,围绕智能驾驶、能源管理这些跑道在加速投入。有人会觉得它是不是在冒险?当然是。但新能源车这个赛道,抢跑比稳扎稳打更重要,尤其是在市场渗透率还没完全饱和的阶段。
最后总结一下。理想的销量和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它的动作其实是有章法的。一方面,它通过精准产品定位抢到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用高研发投入赌未来的技术优势。能不能赌赢不好说,但新能源车企的运营逻辑和传统车企确实不一样,不能简单用“亏损”等于“危险”来判断。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战略能否跑通,用户群体能否持续扩大,技术积累能否形成突破。
所以,数字看着炸裂,但再过几年,可能会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真正要紧盯的,是它接下来怎么走。而这,也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共同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