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整治汽车水军,车评真假难辨,买车人智商又遭殃

据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开车的,另一种是买车的,第三种是水军。开车的烦堵车,买车的怕买亏,水军坐在电脑前,给谁吹牛谁就是天堂。从前有一句话,叫做“广告做得好,不如水军带的好”,如今看来,这可不是段子,是“社会主义新生产力”光环下的因地制宜。

这不,国家出手了,六个部门齐上阵,联合发了狠,要把汽车行业的水军都驱赶去“专注带货”——或者更现实一些,直接去工地。六部门整治汽车圈水军,听着就像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但光明顶上站着谁?汽车企业的老板、营销总监,还有那群号称“不偏不倚还真便宜”的车评大V。围剿一轮,谁又能笑到最后,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放心,倒下的最先一定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智商和钱包。

六部门整治汽车水军,车评真假难辨,买车人智商又遭殃-有驾

作为一个长期跟车生活在一起的人,按理说我该高兴:车圈终于要纯净了,买车终于不再像买彩票。可我还是不淡定,总觉得这下连“看乐子”的权利都要被夺走了。以前置顶热搜的车评,水多得都能游泳,如今变成水军干旱,难免有点不适应。这就是典型的“民族工业不能没有水军,因为国产品牌还是得靠情怀和流量”。

六部门整治汽车水军,车评真假难辨,买车人智商又遭殃-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整顿水军这事啊,说得容易,做得难。先不说水军自带变色龙技能,能黑能吹,风向一变立即为你量身定制“爆款话术”,只说光天化日之下的车评行业里,真假难辨,套路千奇百怪,跟早市里的大妈卖菜一个道理:都是自家种的,凭啥你家西红柿能卖十八一斤?那当然是因为朋友圈和抖音滤镜给力!

买车的人,永远绕不过信息的大染缸。不少准车主每天刷车评数小时,本想变聪明点,结果脑瓜子反而更乱。试驾不试,先把全网测评刷个遍,这就像相亲不见面先看十年朋友圈,最后越看越不敢下手。昨天我一个哥们还问我:“你说现在车圈三分之一是汽油,三分之一是电池,三分之一是水军,这车到底还能不能买?”我说,放心吧,油电混合就行,只要不是水货都行。

可惜风气变了,网上看似中立的车评人,实则脚踩两条船——一头收厂商“保护费”,一头帮友商拉踩引战。你以为他公正,其实他只是收钱多而已。试问,这年头谁还不是半个黑嘴“厨子”,前脚还在给A牌打CALL,后脚就被B牌招安,这点职业素养,看齐了影视圈的“专业解说员”和娱乐圈的“知名男女”。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车评哥”不仅能把一台两厢改成五厢,还能把四个轮子说成五个功能区。什么“续航无敌”“爆胎自动停车”“10万以内终极家轿”……走到哪都是“焊点最强,结构独到,性价比爆炸”。奈何羊毛出在羊身上,套路涨在消费者头上,买菜人流着泪,定义“智能座舱”。

说起买车被水军“教育”的典型故事,我见得不要太多。前两年一位同事信了网红车评,满心欢喜去提车,最后发现自己空间没别人视频里那么大,动力也没说的那么疯狂。后来想明白了,这些车评就像是带鉴定证书的演技展示——特供版车型,测试完了就塞厂家仓库,还得让领导亲自过来摸摸,别让油门踩出问题。套用一句网传金句:“测评说得再好,实际体验就像下馆子用特供食材招待美食家,老百姓你就吃快餐自助去吧。”

再说价格段位批发的套路。十万以下的经济型车,车型介绍视频永远只拍中控大屏,一有机会就把续航吹出天花板,试驾视频永远不碰郊区、高速。十万到二十万家庭轿车,“性价比之王”是铁打的招牌,优点说遍,缺点一句没有。二十万到三十万的就更有喜感了,主打“豪华平替”,用料方式你别问,问就是环保。“比奔驰省三十万,和宝马一个驾驶味儿”,反正驾驶过的人都说好。三十万以上的豪车,则总是榜单里冠军常駐,一个月能分出俩“销量第一”,你只要把比较范围再精准点,什么细分市场领先者硬盘复制一百个。

六部门整治汽车水军,车评真假难辨,买车人智商又遭殃-有驾

水军和黑公关的生态链,再加上某些企业高管上网挑事,让车圈成了“口水战争”主战场。你刚夸一句自家产品,马上一群“友军”上线控评带节奏,网友情感被煽成火锅,哪还顾得上自己钱包。

扯归扯,说到底,坑的大多数还是准车主。处处是玄机,谁还不是怕被割韭菜的“小白鼠”呢?买车这档子事,谁都想精明,信息时代却愈发雾里看花。哪怕六部门一拍桌子重拳出击,水军的地下城堡依然很难一夜推平。这就像是马路上修井盖,装了第二天还是丢,要想全都修好,恐怕得祖传秘方。

那到底该怎么防?道理都懂:多看车主真实评价,少信“评测人能带盐”;买车前一定亲自试驾,别信键盘侠指导;遇到极端吹捧或否定,自动屏蔽;销量榜单能查权威的,坚决不信野榜排名。网络再乱,储备一点常识,至少不会全军覆没。

不过有时想想,水军其实也可怜。如果他们没有刷单、段子、洗地的活计,可能就失业了。你看,这次整治一旦动真格,消失的未必是毒鸡汤,而是那些早已习惯潜伏在地底的“键政键商键盘侠”。至于汽车厂商,以后要么进化出更亲民的宣传套路,要么老老实实搞产品,别光盯着流量榜。

可别低估了行业的想象力,小道消息始终会换个马甲回来。今天是水军被打压,明天也许换AI带货;今天拉踩明踩,明天都成“内容生态实验”了。真正的买车人,永远都只能“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所以那些所谓的整治,可能就像医院清理号贩子,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能起点波澜就是大成。

你说买车容易吗?不容易。政策变天时走一步看三步,厂家老总屏着一口仙气调整营销PPT,销售小哥拎着弹幕统计表研究话术,消费者开着导航找4S点,路上还得防范各种“测评天使”忽悠拉票。你要说这社会最大的汽车问题,不是技术不行,不是价格太高,而是信息过载+智商税太高,咱普通人免不了活成一堆弹幕的背景板。

以前买车,父辈靠的是摸一摸方向盘、看一眼油门、拍一拍后备箱。现在呢,靠点一百条推荐视频、分辨一千条水军评论,最终还是被套路一脸。销量第一?智商第二才是真的第一。

我倒希望,整治风暴过后,汽车圈能回归点“真”和“小”。别老希望消费者都精明得跟侦探似的,产品做扎实了,车好坏试两脚就知道。哪怕以后车评区只剩下寂寞,也比天天被水军支配要好。

六部门整治汽车水军,车评真假难辨,买车人智商又遭殃-有驾

最后想说,谁也别想着“汽车水军全凉”这种美事——水不会消失,只会换池塘;套路不会绝迹,只会添彩虹。买车仔细点,买智商保险,别光信键盘侠就成。至于我嘛,这文章写到头了,也开始瑟瑟发抖,万一哪天我自己也被算成“水军”之流,下场也不过是继续为情怀买单、为段子买单,顺便看看自己的评论区还能不能续写这车圈“水很深”的佳话。

红尘滚滚买辆车,网友口水最难扛。六部门出手也好,水军转型也罢,反正咱既当看客,也当韭菜。好在还剩下点幽默感,否则,偌大一个信息洪流,谁都怕游到最后,发现自己没带泳裤。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