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钱,搁朋友圈里,可能就是一顿随手发的下午茶,但在我家,妥妥一周菜钱。
那天练完倒库,汗干了,人还没缓过来,教练又一脚油门把我们全送进小饭馆。
五个人,饭桌成了无声的修罗场。
你抢单显得“仗义”,不抢单就像在等谁来审判。
气氛有点像体育场上点球大战,谁都想稳住,但总有人先泄气。
有人问我,难道你不怕被说“抠门”?
说实话,这种场合下,谁心里没点小九九,不过是看谁装得深沉点。
我家老公的反应也没让我失望。
回去第一句话:“你为啥不请大家吃顿饭?”
他看我的眼神,像在审视场上的后卫:你是不是漏人了?
其实他担心我被“饭局联盟”孤立,怕我在驾校玩不转。
可我心里那点算盘,翻来覆去就那几颗,200块真不是小数目。
你说要是能换来一张C罗签名球衣,我立马剁手,可现在,换来的只是一顿大家都记不住的午饭。
社交的门槛有时候就藏在这碗小炒里,谁买单,谁的地盘。
说不在乎是假的。
每次饭点,我都偷偷溜去超市,2块钱买个面包,1块钱矿泉水。
别笑,成年人的合群有时候就这么滑稽。
别人一桌人热热闹闹,我一个人靠在超市冰柜旁边啃面包,还得装作自己很忙。
那种场景,像极了CBA场边被教练冷落的替补,谁都想上场,谁都怕出丑。
你以为我不想合群?
只是家里账本比饭局热闹多了。
有意思的是,驾校这地方,表面练技术,实则修炼“人情世故十八般武艺”。
饭桌上谁先动筷,谁先买单,都是门道。
有的学员一顿饭吃下去,社交分数直线上升,技术分数原地踏步。
你说这种社交值钱吗?
我看未必。
考试那天,场上气氛紧张得像总决赛最后一秒。
我上车,手心出汗,脑子里全是倒库的要点。
考完下来,教练居然夸我,学员也来请教技巧。
饭局上合群没让我多学一分,反倒是超市面包给了我冷静。
网上总有人讨论,“合群”是不是成年人必修课。
你看那些体育明星,饭局一套接一套,表面兄弟,背后互撕。
谁还记得谁请过谁?
足球圈里,队友今天在一起吃火锅,明天场上直接铲断你。
社交的面子和现实的里子,很多时候根本不搭界。
你要说我冷淡?
我觉得我只是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驾校拿证,靠的是技术,不是饭桌。
有一天中午,太阳大得像要把人烤成烤鸭。
别的学员饭店里吹空调,我一个人在车里反复练习。
女学员递给我一瓶冰镇饮料,说我节省得厉害。
我笑了笑,心想这场面熟,像极了球场上临时递水的替补——友善但心知肚明。
后来,倒库、侧方、直角转弯,技术过了,考试也顺利。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饭局的热闹都成了背景音。
等我拿到驾照,第一时间给老公报喜。
他乐得跟中彩票似的,说我做得对。
这种小家庭的烟火气,才是我心里的主场。
你说饭局能不能换来真正的朋友?
我真不信。
体育圈那些“兄弟情”也好,球迷的情怀也罢,真到关键时刻,能伸手的还是技术和实力。
再说一句,网友们的放大镜可不是盖的。
有人看到我没请客,立马开喷:“你这人怎么不合群?”
我心里想,难道合群非得靠饭局认证?
现实生活里,合群是选修,不是必修。
你看NBA那些大腕儿,场上场下各自精彩,有人吃饭聊合同,有人自己加练。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谁有空管你是不是饭局MVP?
有读者留言说:“合群点不好吗?”
你说这话我信,但现实就像足球场的越位线,你得时刻盯着自己的节奏。
200块钱在北京能吃啥?
在老家能当半个月的伙食。
每个人的合群方式都不一样,别让别人的剧本绑架了你的主场。
饭局能让你热闹一时,技术能让你自信一世。
真要选,我还是站在超市冰柜旁边,啃完面包去练车。
自驾出游那天,我坐在方向盘后,回想起驾校那些饭局、那些冷饮、那些表面上的合群。
生活有时候像倒库,稍一分神就压线。
你要问我后悔吗?
说实话,一点都不。
饭局的热闹是别人的,技术的沉淀才是自己的。
以后你再遇到这种“饭局难题”,不妨想想,到底是饭桌热闹重要,还是家里的烟火气更香?
说到这,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社交迷惑时刻?
要不要留言吐槽两句?
咱们一起聊聊饭局里的那些小算盘,看看谁的“主场”更带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