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评人靠谱吗,别被充值带偏,真相揭秘!

现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买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可这车怎么买,学问可就大了。

以前咱们想买车,总得找身边懂行的朋友问问,比如楼下修车铺的张师傅,开了几十年出租车的李大哥,他们嘴里说出来的,都是实打实的经验,听着心里踏实。

国内车评人靠谱吗,别被充值带偏,真相揭秘!-有驾

可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一打开,铺天盖地的都是各种汽车评测,视频里那些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从发动机技术讲到内饰用料,好像比谁都懂。

看着他们一会儿在赛道上漂移,一会儿在高原上测试,确实让人眼花缭乱,心里也痒痒的。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些屏幕里的“专家”,他们说的话,咱们到底能信几分?

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客观公正,完全站在咱们消费者的立场上呢?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最开始出现的那批车评人,确实有不少是凭着一腔热情在做事。

他们自己就是汽车爱好者,真金白银地买车回来研究,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哪个零件用料扎实,哪个设计有缺陷,说得明明白白。

那个时候,看他们的内容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对咱们选车有很大的帮助。

可慢慢地,当关注他们的人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

做内容是要成本的,买车要钱,养团队要钱,到处跑着拍视频更是笔不小的开销。

光靠平台那点微薄的补贴和观众的打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这时候,汽车厂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甲方爸爸”,就看到了机会。

于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诞生了,也就是圈内人常说的“充值”。

国内车评人靠谱吗,别被充值带偏,真相揭秘!-有驾

说白了,就是汽车厂家花钱,请这些有影响力的车评人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这本来也无可厚厚,商业合作嘛,很正常。

但问题在于,拿了人家的钱,说话的腰杆子就很难硬起来了。

原本应该是一场公平的考试,现在变成了开卷还有老师递答案。

视频里,这辆车的优点会被放大,甚至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也会被美化成“独特的个性”或者“别具一格的设计”。

而对于那些没给钱或者给钱少的品牌,情况可能就反过来了,一些小问题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一些黑点。

这么一来,原本应该是帮助我们消费者筛选车辆的“裁判”,自己却下场当起了“运动员”,而且还是指定队伍的运动员。

他们嘴里的“同级别无敌”、“闭眼买”,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份价格不菲的商业合同。

这样的评测,它的参考价值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咱们看到的,不再是车辆真实的样子,而是厂家希望我们看到的样子。

更让这个行业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崛起。

这股来自东方的新势力,彻底改变了汽车行业的宣传玩法。

以前,一个汽车品牌想要打响知名度,得靠媒体、靠广告、靠车评人一层层地去传播。

但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的创始人自己,就成了品牌最大的流量来源。

国内车评人靠谱吗,别被充值带偏,真相揭秘!-有驾

你看小米的雷军,一场汽车发布会开得像科技春晚,他本人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技术讲得清清楚楚,那种真诚和热情,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词都更能打动人心。

结果呢?

发布会刚结束,订单就爆了,根本不需要再去找车评人挨个“充值”宣传。

还有理想的李想、华为的余承东,他们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跟用户对话,亲自下场回应各种质疑,他们本身就成了自家品牌最响亮的代言人。

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自信。

当我们的产品力足够强大,技术足够领先,品牌故事足够吸引人时,我们就不再需要依赖别人的嘴来为自己正名。

车企自己就能成为舆论的中心,一场发布会、一条微博就能引爆全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比重的60%以上,这种市场地位赋予了中国品牌足够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传统车评人的角色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他们从信息的发布者和权威解读人,逐渐变成了信息的“搬运工”。

当车企自己就能高效、直接地触达消费者时,这些中间环节的价值自然就被削弱了。

当“甲方爸爸”发现,花钱“投喂”车评人的效果,还不如老板自己开几场直播来得实在时,车评人的生存空间无疑会受到巨大的挤压。

那么,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国内车评人靠谱吗,别被充值带偏,真相揭秘!-有驾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说到底就是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自己的预算。

买车是笔不小的开销,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设定一个清晰的价格范围。

比如说,你的预算就是15万左右,那就只看这个价位的车,不要轻易被销售或者评测里说的“再加一点点就能上更好的配置”所诱惑。

守住预算这条底线,是理性消费的第一步。

其次,要学会看销量。

销量数据是市场上最真实、最客观的“投票”。

一款车如果能长期在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那至少说明它在产品力、可靠性、价格等方面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

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走,虽然不一定能买到最个性的车,但大概率能避开那些质量不稳定、售后没保障的冷门车型。

每个月,像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这样的机构都会公布详细的销量数据,花点时间研究一下,比看十个“充值”评测视频都管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一定要亲自去试驾。

网上说的天花乱坠,参数配置背得滚瓜烂熟,都不如自己亲身去感受一下来得真实。

你得自己坐到驾驶位上,调整一下座椅,看看视野怎么样;你得自己握住方向盘,开上路,感受一下提速快不快,刹车灵不灵;你还得把车开到一些颠簸路段,听听隔音效果好不好,底盘滤震舒不舒服。

汽车毕竟是买来自己开的,别人的感受只能作为参考,你自己的体验才是最终的答案。

只有你觉得开着顺手、坐着舒服,那这辆车对你来说,才是真正合适的车。

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