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8吨重的卡车被2.6吨的SUV撞到四轮腾空,这样的画面该相信吗?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这段戏剧性碰撞视频,将乘龙卡车推向舆论漩涡。连续四天,乘龙以"被摆一道""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等强硬回应反击,而理想坚称测试由第三方机构完成。这场罗生门背后,暴露的是车企利用专业壁垒操控公众认知的行业顽疾。
视觉冲击下的安全性质疑:一场被剪辑的"车祸"
理想发布的视频中,乘龙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厢分离的夸张画面,迅速引发"卡车安全性堪忧"的舆论风暴。但细究之下,视频未披露卡车是否空载、锁止装置状态、具体碰撞速度等关键参数。东风柳汽次日声明直指这是"自定义碰撞条件"的非常规测试——当卡车离地间隙高达1.2米(行业标准数据),而理想i8车头高度仅0.8米时,低矮SUV钻入卡车底盘的"滑铲效应"完全可能造成视觉冲击,却与真实满载卡车碰撞场景相去甚远。
测试视频"罗生门":消费者该相信谁的眼睛?
乘龙随后发布的驾驶室挤压测试视频,试图证明其钢材强度,但普通用户难以分辨这与理想的正面对撞测试差异。理想强调中国汽研的第三方背书,却回避测试卡车是否模拟了真实载重(卡车行业空载与满载质量差可达300%)。更吊诡的是,中国汽研仅回应"符合标准",未公开卡车载荷、碰撞角度等原始数据。这种信息黑箱下,公众被迫在车企的隔空喊话中自行拼凑真相,甚至催生"所有碰撞测试都是摆拍"的信任危机。
第三方机构失语:碰撞测试为何需要"阳光法案"?
争议核心在于测试透明度缺失。中国汽研承认本次为"非强制性开发验证测试",但其由车企付费委托的商业模式,难免引发中立性质疑。卡车行业专家指出,若测试车辆确为空载(乘龙声明提及),其8吨自重与理想宣称的"8吨卡车"存在概念误导;而驾驶室锁止装置是否解除(影响车体分离关键因素)等细节至今成谜。当测试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服务商时,公众看到的可能只是车企定制的"安全剧本"。
重建安全共识:从营销噱头到用户本位
这场交锋揭示的深层问题,是安全测试正被异化为营销工具。理想用视觉奇观强化产品力,乘龙以情怀海报转移技术讨论,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标准化披露测试车辆状态(如空/满载)、碰撞场景物理参数(速度/角度/质量比)、第三方机构原始数据。监管层面需建立碰撞测试视频存档抽查机制,剥离测试机构与车企的利益关联。安全不是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密码,当车企忙着"亮剑""出战"时,别忘了用户要的只是真实路上的生命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