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太魔幻了。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边,无数毕业生为了一个大厂螺丝钉的岗位挤破了头,那边,一个成立不到半年、研发阵容豪华、融资数亿的明星AI公司,说散就散了,跟周末解散个羽毛球兴趣小组一样随意。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一星机器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碰瓷三星的意思?别误会,人家背景硬得很,发起人是吉利大老板李书福的公子。
一个字,壕。两个字,任性。
公众号内容清空了。办公室人去楼空了。新装修的场地直接停工了。就连门口的公司Logo都被抠得干干净净,生怕留下一点来过的痕迹。
这叫公司解散吗?
朋友,这不叫解散,这叫物理超度,从软件到硬件,直接给你格式化,连回收站都不留,突出一个雁过无痕,仿佛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是不是很魔幻?一个被资本捧上天,被媒体吹成“具身智能新星”的明日之子,怎么就突然“赛博夭折”了?外界猜什么的都有,团队内讧、业务方向跟亲爹旗下的另一家公司重叠、公子哥玩票结束……
这些捕风捉影的八卦,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这场“闪电战”式的散伙饭,看清一个残酷的真相: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所谓“风口创业”,压根就不是创业,而是巨头们的一场低成本试错,或者干脆就是有钱人的大型真人秀。
你以为是厚积薄发,其实就是瞎积薄发。
我们先来把这个叫“具身智能”的玩意儿扒光了看看。这词儿听着特高大上,对吧?感觉像是终结者马上就要从屏幕里走出来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给AI装上手和脚,让它别光在网上跟你吹牛写PPT,有本事来现实里拧个瓶盖、扫个地、或者进厂打个螺丝试试。这事儿难不难?巨难。它需要把软件算法、硬件结构、传感器、供应链、成本控制全捏在一块,哪个环节掉了链子,你造出来的就不是机器人,而是个铁疙瘩行为艺术品。
所以你看,这赛道天然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一个刚成立的公司,凭什么能拿到数亿融资,还拉来一帮技术大牛?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姓“李”。
对于吉利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在AI这个未来战场上,它必须下注。但怎么下注是个技术活。自己内部孵化?流程太慢,跟不上外面的野路子。直接砸钱收购一家成熟的?成本太高,而且天知道买回来的是不是个空壳子。
那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一个名义上独立的“亲儿子”公司。给钱,给人,给资源,让它在外面野蛮生长,搞一场压力测试。这就好比打拳击,你不能指望每一拳都把对手KO,但你得不停地出刺拳去试探、去骚扰,看看对手的防守漏洞在哪,也顺便让自己的拳手热热身,找找感觉。
一星机器人,就是吉利伸出去的那只刺拳。
这个操作骚就骚在,它一鱼多吃。
第一,对吉利来说,这是一次快种快收的战略实验。成了,这个团队和技术直接收编,无缝融入集团体系,完美。没成,就像现在这样,光速解散,及时止损,几亿的投入对千亿身家的吉利来说,可能还不如一次失败的车展营销花得多。它用最小的代价,摸清了具身智能这个火山口到底有多烫,顺便告诉市场:看,这水很深,你们这些小鱼小虾就别来凑热闹了。
第二,对公子哥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创业”速成班。他亲身体验了一遍从组队、融资、研发到……解散的全过程。这履历,比任何商学院的MBA课程都来得真实刺激。半年时间,花几个亿,买一个顶级的失败案例复盘,外加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商业的残酷性”,这笔教育投资,你说值不值?反正花的又不是我的钱。
第三,对那些技术大牛呢?他们也未必是输家。履历上添了一笔“明星AI公司联合创始人/CTO”,虽然短暂,但足够唬人。下一份工作,title和薪水大概率还能再上一个台阶。他们就像是雇佣兵,打了一场短平快的遭遇战,虽然战役输了,但自己拿了钱、刷了经验,转身就能去下一个战场。
你看,在这场游戏中,大股东、创始人和核心高管,似乎都没怎么输。
那谁是真正的代价?
是那些被高薪和梦想吸引而来,一门心思搞研发,以为自己投身了一场伟大事业的普通员工。他们可能刚刚拒掉了其他大厂的offer,拖家带口来到一个新城市,贷款买了房,孩子刚办了入学。
然后,一夜之间,公司没了。
就像你兴冲冲地办了张二十年的健身卡,教练跟你吹得天花乱坠,说要带你练出八块腹肌。结果你第二次去,健身房已经改成火锅店了,只有门口的油腻地板,还残留着你当初流下的汗水。
这种感觉,就叫“被时代踹了一脚”。
所以你看,一篇好的财经文章是什么?就是把这种复杂的商业博弈,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看,再顺便告诉你,别光看贼吃肉,忘了贼也挨打,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连挨打的资格都没有,只是贼挨打时被溅了一身血的路人。
一星机器人的故事,本质上不是一个失败的创业故事,而是一个成功的“资本操作”故事。它把创业当成了一份体检报告,查到肝上有阴影,不是想着怎么治,而是直接把报告撕了,假装自己没来过。但那片阴-影,是真实存在的。
它揭示了当下很多所谓硬核科技创业的底色:
首先,技术理想在绝对的资本意志面前,不堪一击。当你的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命运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取决于“爸爸”的心情和战略规划时,你所有的技术追求,都可能随时被一个“停止”键清零。
其次,对于大公司而言,创新很多时候是一种“防御性进攻”。搞一堆小项目,不是为了让他们都成功,而是为了确保当风口真的来临时,自己手里有牌可打。这些小项目就是战略缓冲带,是消耗对手弹药的炮灰,也是为主力部队探路的侦察兵。
最后,也是最扎心的一点。
在一个资本过剩而优质资产稀缺的时代,很多创业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创造价值去的,而是奔着“被收购”或者“讲故事”去的。
团队豪华?那是为了让故事好听。
融资迅猛?那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这个故事。
快速扩张?那是为了在故事结束前,把摊子铺得足够大,显得自己很重要。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故事讲完了,大家就散了。
是不是听着很操蛋?
更操蛋的是,这就是现实。所以,下次再看到什么“天才少年”、“明星团队”、“天价融资”的AI新闻时,不妨先冷静一下,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问自己三个问题:
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谁从这个故事里赚到了最多的钱?
它到底创造了新蛋糕,还是只想在分蛋糕的派对上,趁乱多舔几下奶油?
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你大概率就能躲开市面上90%的财经迷魂汤。
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韭菜的品种,倒是总在推陈出新。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