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官宣成绵高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将先后停止收费,成为西部地区首批取消收费的高速。这并非个例,去年广州北环高速到期免费,加上此前沪嘉高速、广佛高速等一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建的 “初代高速” 陆续停收,高速收费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多地开先河,“到期停收” 成趋势
我国首批高速公路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经营性公路收费最长不超 30 年(中西部 30 年、其他地区 25 年),如今这批高速普遍触及收费期限。广州北环高速日均车流超 42 万辆,放弃每年数亿元收入仍获好评;成绵高速通车 27 年,依规停收亦符合期待。
此外,深圳曾开创 “未到期回购免费” 模式,2014 年以 27 亿元赎回梅观高速,提前 13 年免费,但 10 多年来该模式鲜有复制。从上海、广州到深圳、成都,多地打响取消高速收费 “第一枪”,为后续同类高速停收提供了参考。
停收不易,养护与成本成难题
我国高速里程超 19 万公里,居全球第一,这一成就源于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政策。但如今,高速收费面临两难:部分发达地区高速早已回本,日收入近千万元;而中西部一些高速车流少,过路费连日常维护都难以覆盖。
更棘手的是,部分高速以 “改扩建” 为由延长收费期,业界还在讨论修改法规打破 30 年限制,个别地区甚至恢复国道收费。究其原因,新能源车普及导致购置税、消费税减少,加上基建从 “大建设” 转向 “大维护”,未来养护开支持续增加,让大范围停收举步维艰。
全面免费尚远,公益属性需坚守
尽管 “初代高速” 停收成趋势,但高速全面免费短期难实现。《国家公路网规划》显示,到 2035 年国家级公路规划里程达 46 万公里,新建、改扩建仍需巨额资金。不过,从契约精神和国内大循环需求来看,逐步取消高速收费是大势所趋 —— 过高的高速收费会抬高物流成本、制约经济效率,唯有坚守公益底线,才能让高速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