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圈里出了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了,就是长安汽车“升官”了,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这么一变,它就从原来兵器装备集团下面的一个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直接归国家国资委管的大央企。
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这不就是换了个名字,挪了个窝吗?
有啥了不起的?
再说了,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理想、蔚来这些老牌新势力,到后来跨界进来的小米,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咱们缺的是能折腾的“鲶鱼”吗?
好像不缺啊。
怎么国家队这时候还要再亲自下场,而且偏偏把长安扶上了这么一个显眼的位置?
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这事儿啊,还真不能只看表面。
它不单单是长安一家企业的事,更关系到咱们国家整个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地把这来龙去脉给捋清楚,看看长安为啥能接住这份“泼天的富贵”,它当上这个“新队长”之后,又打算怎么带着大家玩。
首先,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凭什么是长安?
放眼全国,有实力的车企也不少,为什么这顶“新央企”的帽子,就戴在了长安的头上?
咱们得先明白,“造车央企”这四个字,听着是挺风光,但它绝对不是一张奖状,让你挂在墙上好看的。
它更像是一面旗帜,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这意味着你不能再光想着自己家那点事儿,不能只琢磨怎么多卖几台车,多赚点利润就完事了。
你得有当“老大哥”的觉悟,得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琢磨怎么带着整个行业的小兄弟们一起进步,而且还得是朝着对的方向、高质量的方向去发展。
说白了,国家是希望你来当这个行业的“领航员”,在风高浪急的时候能稳住船舵,指明方向。
那这么重的担子,为啥就落到长安肩上了呢?
答案其实就写在它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里。
咱们先看最实在的硬功夫,也就是市场表现。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长安汽车现在手里握着的用户基础,已经接近三千万了,这个体量在国内绝对是头部水平,稳稳的第一梯队。
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整个车市都在进行惨烈的“价格战”,大家都在降价求生存的时候,长安的业绩反倒是噌噌往上涨,总营收干到了1469亿元,产销量也达到了135.5万台,这个成绩是它最近八年来的最高纪录。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证明长安这艘大船,在市场的大风大浪里,不但没翻,反而开得又快又稳。
当然,光会卖车还不够,国家更看重的是你有没有一股子精气神,有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这就得说到长安那段挺有传奇色彩的“三次创业”经历了。
第一次创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底子非常薄,说是一穷二白也不为过。
长安当时也是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
但就是靠着一群不服输的长安人,硬是白手起家,把小小的微型面包车,也就是很多人记忆里的“长安小面包”,做到了全国销量第一。
这不仅解决了当时无数家庭的出行问题,也成了很多人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后来,到了新世纪初,当很多车企还在舒舒服服地靠着跟外国品牌合资赚钱的时候,长安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它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超前甚至有点傻的决定:勒紧裤腰带,也要搞自己的自主研发。
为此,它在全球砸钱建了“六国十地”的研发中心。
这个决定在当时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有现成的技术不用,非要去啃硬骨头。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当年这步险棋,才为长安今天在技术上能够挺直腰杆说话,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再到八年前,当“智能化”和“新能源”的浪潮刚刚开始席卷全球时,长安又一次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它果断宣布,要从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转型成为一家“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并且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像“香格里拉”、“北斗天枢”这些听起来就很有未来感的战略计划。
如今,这些计划都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技术。
你看,有定位高端的阿维塔,有主攻大众市场的深蓝汽车,还有更亲民的长安启源,再加上商用车领域的长安凯程和新品牌长安引力,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从家用到商用的完整产品布局。
在技术上,像能有效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金钟罩电池”,能兼顾省油和性能的“超级增程”技术,还有那个越来越聪明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长安都已经掌握了核心科技,并且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所以你看,一个企业,有辉煌的历史,有庞大的市场,有核心的技术,还有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国家把这个“领航员”的重任交给它,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是对它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最高认可。
那么,当上了“新央企”之后,长安又准备怎么干呢?
这可不是终点,恰恰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长安也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新目标,叫“五新长安”,这背后规划的每一项,都跟咱们整个汽车行业,甚至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未来出行息息相关。
首先,这个新身份让长安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大战略。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总部最终落地重庆,这不仅仅是一个选址问题。
大家可以看看地图,咱们国家三大汽车央企的布局一下子就清晰了:一汽集团在东北,东风集团坐镇中部,而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就成了扛起西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大旗的主力军。
这是在为国家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注入强劲的动力。
其次,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运营效率和技术研发的全面提速。
以前作为大集团的下属公司,一些重大的决策可能流程比较长。
现在“独立”出来,直接向国资委汇报,决策链条短了,资源整合也更方便了。
这对咱们老百姓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那些听起来还很遥远的高精尖技术,会更快地应用到我们能买到的车上。
比如说,能彻底解决续航焦虑的固态电池技术,能让汽车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更新升级的中央环网架构(SDA),还有更安全更聪明的“天枢智驾”系统。
长安已经明确,这些都是未来要全力攻关的方向。
甚至,像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这些更科幻的项目,也已经正式列入了长安的研发课题。
技术的进步最终会体现在产品上,长安也已经放话,未来五年要向全球市场推出五十多款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几万块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车,应有尽有。
举个例子,新品牌深蓝汽车的首款全新产品深蓝L06,就成了全球第一款搭载3纳米制程车规级座舱芯片的车型。
这啥概念?
简单说,就是你车里那块大屏幕的反应速度和聪明程度,可能会超过你现在手里最新款的旗舰手机。
当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我们就能花更合理的钱,享受到世界顶级的智能出行体验。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长安要带头引领整个行业,从低级的“价格战”泥潭里跳出来,转向更高维度的竞争。
现在车市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降价,今天你优惠八千,明天我就敢送一万。
短期看,消费者好像是占了便宜,但长远来看,企业都没利润了,哪还有钱去搞研发、去创新呢?
最后受损的还是整个行业和消费者。
长安成为新央企,就是要带头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它一方面通过整合上百家子公司,打造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品牌“辰致”,把关键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和售后服务,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让大家买车放心,用车也舒心。
这其实是在给所有同行做一个示范:咱们别再卷价格了,要卷就卷技术、卷品质、卷服务、卷用户体验,这才是让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强大的康庄大道。
说到底,国家把长安推到这个新高度,是希望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大棋盘上,树立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这面旗帜,不仅要引领长安自己冲向世界顶尖车企的行列,更要以标杆的力量,带动所有的中国自主品牌,摆脱内卷,聚焦于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共同把“中国汽车”这块金字招牌,在全球市场上擦得越来越亮。
当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汽车标准能够成为世界标准,那才意味着我们真正从一个汽车大国,迈向了汽车强国。
而长安,现在正被寄予厚望,要在这条充满挑战又无比光荣的道路上,当好那个开路先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