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工徽匠有绝活|整车试验员的“极限挑战”

央广网合肥8月6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整车试验,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对确保汽车品质和安全尤为重要。作为安凯客车整车试验首席高级技师,丁延松与汽车试验打了27年交道,手握方向盘,每一次加速、制动、转弯,都是他对极限的挑战和对梦想的追逐。
3天既定任务30分钟顺利完成
上个世纪90年代,丁延松成为了安凯客车首位整车试验驾驶员,通过亲身操作与数据监测调整,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进行试验。
与汽车试验“交手”27年来,丁延松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经受住各种极端环境和路况的考验,顺利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客车试验,用充分的试验验证与数据分析,为产品品质的提升与持续改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面对复杂的认证细节,严苛的测试标准,丁延松的试验,是一个“决胜于毫厘之间”的工作。
在一次客车出口认证试验中,工程师要求试验者连踩三脚制动,且每次触发制动踏板的响应时间,不得超过0.06秒,以此监测相关数据,这对驾驶者是一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每脚踩下去的反应时间、施加压力基本相同。”
丁延松回忆,当时从上海专程前来参与试验的工程师给了他三天时间。“他告诉我三天内能‘踩出来’就很不错了!”而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丁延松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这一重任。
这次试验经历让丁延松广受业界好评,同时也给了丁延松更多灵感。他想,如果通过机器控制制动压力,设定好试验参数,那么每次结果都会是准确无误的,且省时省力。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反复摸索,实地验证、最终发明了“制动气压调节装置”,如今,这台机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客车相关实验中。
“这个机器基本能把我三个小时做的内容,一个小时完成,而且节省了很多人力、费用等试验成本。”丁延松说。
身体极限“触摸”性能边界
这些年来,丁延松参与并创造了多个“首次”:安凯客车第一次ABS试验,第一次“四高一山”试验,安徽省第一条BRT公交车整车性能试验,第一次欧盟认证试验,首台纯电动敞篷客车性能试验。
而每一次极限工况汽车试验,丁延松更是精益求精,不断用身体的极限,去触摸车辆性能的边界。
“夏天,我们就去最热的吐鲁番做高温测试,那里地表温度能达到70多度。冬天,我们就在最冷的黑河试验场做低温测试。还会去海南试验场做高温高湿试验……”丁延松介绍。
2017年,安凯10米大客车K82D“四高一山”可靠性测试在青藏高原进行,当车辆进入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地区时,严重的高原反应使得丁延松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
可从不吃辣的丁延松,却在高原反应最强烈的时候,抓了一把“朝天椒”塞到嘴里,用辛辣刺激自己保持清醒。以丁延松为代表的安凯试车团队硬是靠着这股永不服输的信念和毅力,以身体的极限触摸车辆性能的边界,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这次试验画上了完美句号。
丁延松说:“汽车性能试验要做到行之有效,就必须要做到最极致,这样才能对用户负责。”
“飞驰人生”正在传承
从一名普通试验员到杰出工匠,丁延松用青春和汗水在汽车试验一线演绎着自己的“飞驰人生”,如今,大家都习惯叫他“丁大师”。
多年来,“丁大师”先后获得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殊荣。与此同时,这份匠心正在传承。
2014年,“丁延松汽车试验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他以一向严苛的态度,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大师工作室成员杨文雅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丁大师:“他是一个极其‘吹毛求疵’的人,对数据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现试验数据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他便决不罢休。”
在丁延松的“传帮带”下,该工作室已累积发布专利42项;发表论文40篇;完成项目攻关51项;进行关键技术革新6项,升级检测设备5项……累积产生经济效益960余万,间接为公司创造产值近13亿。与此同时,培养出30多个徒弟,其中高级工6人,技师3人,初级工程师5人、中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1人。
当前,安徽造汽车正驰骋国内外市场,在这背后,离不开许许多多像丁延松一样“手握方向脚点地”的皖工徽匠。他们用极致的热爱、“挑剔”的态度,逐梦毫厘之间,才有了一辆辆品质过硬的安徽汽车。
如今,每次试验结束收车后,丁延松仍习惯性拿起抹布将车里擦得干干净净。丁延松说:“我是真心喜欢干这一行,也更希望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行业中,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出更安全、可靠的中国汽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