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那条街,大概是中国城市毛细血管的一个标准切片。
早高峰时,美团小哥的黄色、饿了么小哥的蓝色、顺丰小哥的黑色,以及无数通勤族的杂色电动车,像一群勤劳的工蜂,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带有电流声的“清明上河图”。
在这个场景里,品牌几乎是隐形的,大家关心的是续航、是速度、是别挡了我的道。
这个行业,野蛮生长了二十年,卷价格、卷渠道、卷电池,突出一个谁比谁更耐操、更能跑。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制造业的成长范本。
初期,技术门槛不高,几百个品牌在泥地里肉搏,你用超威电池,我就用天能;你请周杰伦代言,我就请古天乐站台。
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也极其朴素:谁便宜、谁门店多、谁看着结实,就买谁。
这是一种基于“最大公约数”的竞争,比拼的是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和渠道的渗透能力。
至于品牌忠诚度?
算咯,三五年换一辆车,谁还记得上次买的是啥牌子。
然而,最近有个事儿,让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能要变了。
一堆通常只出现在晚七点新闻里的央媒,组团去了一家电动车企业调研。
这种阵仗,你懂的,不是随便给的。
它释放的信号,远比一篇广告通稿要复杂得多。
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捋一-捋的“宏观叙事”。
我们得先算一笔账,一笔关于“注意力”的账。
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顶层媒体的聚焦本身就是最稀缺的资源。
把这种资源给到一家两轮电动车企业,而不是芯片、不是大飞机、不是新能源汽车,这背后就有说头了。
它说明,在决策层看来,这个看似“家长里短”的行业,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战略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产业的“成人礼”。
任何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最终都会从群雄混战走向寡头垄断。
手机行业打到最后,牌桌上就剩那么几家;家电行业也是如此。
两轮电动车行业打了二十年烂仗,也到了该“出清”的时候。
当行业老大开始被赋予“出海样本”、“中国智造”这类宏大标签时,其实就是在宣告:那个草莽时代结束了,现在开始,游戏要按新的规矩玩。
这个规矩,叫“品牌”,叫“技术”,叫“全球化”。
说白了,就是别在国内卷价格了,有本事出去挣美金、欧元。
这种由官方下场进行的“行业定调”,对其他还在埋头搞价格战的品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风格挤压”。
等于说,裁判吹了哨,告诉你比赛进入了下半场,战术打法要变了。
你再抱着上半场那套“低价换市场”的逻辑,可能会被直接罚下场。
第二个层面,是“出海”叙事的迭代。
过去我们理解的“出海”,是把国内生产的东西卖到国外,核心是“产品走出去”。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本质上还是个贸易逻辑。
但这几年,情况变了。
地缘政治的摩擦、贸易壁垒的增加,让这种简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新的“出海”范式,是“体系走出去”。
什么意思?
就是把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一整套体系,都搬到海外去,在当地建厂、雇佣当地员工、针对当地市场做本土化开发。
这已经不是贸易了,这是“产业殖民”,当然,是中性意义上的。
你深度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态,成为当地就业和税收的一部分,这样你的根基才稳,才能有效规避各种贸易壁垒。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是这家企业被选中?
因为它在全球搞了十来个生产基地,产品卖到上百个国家。
这种“研、产、供、销、服”全链路的出海模式,恰好是当前最被鼓励、也最能代表“中国制造”升级方向的样本。
它不再是那个只会在广交会上发名片的工厂老板,而是能在全球牌桌上跟人掰手腕的跨国公司。
这个故事,显然更符合当下的宏大叙事。
那么,这个信号对我们普通人买车有什么影响?
短期看,影响不大。
你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去比较续航、价格、充电便利性。
但长期看,这种顶层叙事的威力会慢慢渗透下来,改变整个市场的生态。
首先,它会加剧“马太效应”。
被选中的“浓眉大眼的”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包括政策、资本和消费者的信任。
消费者在做选择时,会不自觉地多一个考量维度:“这是官媒认证过的,总归不会太差。”这是一种强大的“心智预售”,能有效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对于那些陪跑的品牌,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其次,它会倒逼行业进行技术升级。
当头部企业开始用“智能防侧滑”、“陡坡缓降”、“OTA升级”这些过去只在汽车上听到的词来定义一辆电动车时,整个行业的军备竞赛就从“电池容量”卷到了“智能化”和“安全性”。
这对消费者是好事,意味着我们能用差不多的钱,买到技术含量更高、体验更好的产品。
那些还在琢磨怎么把车壳做薄一点、电机线圈少绕两圈来省成本的厂商,会被市场加速淘汰。
说到底,一场看似寻常的媒体调研,其实是一次产业层面的“价值锚定”。
它告诉市场,评价一家电动车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标准,已经变了。
不再是看你一年能卖多少辆车,而是在于你能不能代表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能不能在全球市场上打出品牌,能不能讲好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全球智造”的好故事。
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可能感受不到这么宏大的变化。
但正是这些宏大叙事的转向,最终决定了我们楼下那条街上,未来会是哪些品牌的电动车在奔跑。
这就像水面上的涟漪,源头往往是深水区的一块投石。
我们看到的只是涟漪,但真正决定方向的,是那块看不见的石头。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