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严格来说,宝马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是从一场技惊四座的“爬升”开始的。

在一个仰角达54°的陡坡之上,来自BMW M Motorsport厂队的M研发车手彦斯·科林曼(Jens Klingmann)驾驶一台BMW新世代概念车,凭借高性能电机持续输出的强劲动力轻松登上坡顶,成功实现了对于地心引力的抗争——此时,距离本届车展正式揭幕还有一天时间。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这场提前两日上演的“重力反抗”,恰似宝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诗意宣言。

当同行们在配置参数的红海中鏖战,这家巴伐利亚制造商选择以最原始的方式叩问本质:无论动力形式如何更迭,人与机械之间那份悸动的共鸣,始终是穿越产业周期的通行证。

那就是对于驾驶乐趣始终未变的承诺

在宝马所构建的“新世代”宇宙里,这将是一种无关车辆的动力形式、智能水平,放诸任何时代、任何市场而皆准的纯粹驾趣。

的确,正如这场极限陡坡挑战所示,世上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但仍需找对路径。

而对于驾驶乐趣、客户价值的坚持,显然正是指引宝马在智电时代攀越险峰的行动路线。

01 用目标对抗“内卷”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汽车市场被一种漫无目的的创新所充斥——或主动、或被动,不少汽车厂商被裹挟在技术堆砌的狂飙里,最终却倒在成本管理、需求陷阱和法规伦理的扬尘中。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内卷”(involution)一词最初的定义:当系统在外部扩张受限时,内部资源的过度投入导致了低效循环与非理性竞争。

今年两会期间,当“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专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国汽车行业所罹患的“内卷综合征”也终于引起了所有业内人士的警惕。

缺乏长期目标的指引,扩张中的汽车行业难以寻获新的增长点。而对于短期甚至即期利益的追逐,则成了汽车厂商赖以开展业创新、参与行业竞争的唯一“工作指南”,最终难免催生出一系列人们不愿看到、却又在时刻上演的行业异象。

在这种情况下,宝马独树一帜的创新之道便显得颇具启示意义。

在4月23日揭幕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宝马的创新终点将永远是客户价值。他坚信,技术应始终服务于人,其唯一目标是创造价值,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而在宝马的观点中,驾驶乐趣是客户感受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最直观的路径。也正因如此,百年以来,驾驶乐趣始终被宝马作为其品牌核心得到坚持与倡导。

如此一来,宝马的创新之道变得宽广而明朗:未来,这家跨国豪华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以智能科技赋能驾驶乐趣,为客户带来情感化、沉浸式的驾驶体验。

说白了,宝马将在未来出行体验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以满足客户对驾驶乐趣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而技术的创新迭代只是在该目标背后,起到支持作用的一项工具和手段,并非目标本身。

02 让驾驶者产生“被读懂”的快乐

作为一家早已转型成为360°全方位科技公司的豪华汽车制造企业,宝马在创新领域形成了大量技术积累。而将于2026年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量产的BMW新世代产品,则是其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亮相本届上海车展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便是其中一例,它向中国公众完美展示了,宝马对于客户在未来出行过程中“将如何与车辆产生交互”所进行的卓绝思考。

作为一套以提供“划时代人机交互体验”为己任的系统性技术,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将包含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等两大重磅科技。

其中,具有首创意义的BMW全景iDrive在业内第一次实现了对于超宽视域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的全方位囊括。辅以采用行业唯一“自由剪裁”式设计的BMW首创向心中控,BMW首创全景iDrive真正做到了以驾驶者为中心,并成功实现对于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重新定义。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则充分展现了宝马对中国客户使用习惯的尊重与理解。该系统中,70%的源代码在中国得到开发和优化,实现了针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定制。

比方说,宝马在德国之外唯一设立的SkyLab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针对该系统中近100项细节功能进行了本土优化,同时还首次呈现基于5大用户场景的10个本地化案例,可更为精准地贴合中国客户的使用偏好。

考虑到AI技术对中国客户数字生活的参与度不断攀升,宝马还在本届车展上首度展示了他们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阿里合作的智能出行交互场景。

其中,“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两大中国专属AI智能体,采用行业领先的千亿级规模模型,响应速度达到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3秒级别。此外,轰动全球的中国AI大模型DeepSeek也将于今年年内“上车”宝马在售新车型。

03 为驾驶者延请更聪明的“外脑”

诚然,要确保中国客户在驾车过程中能持续获得愉悦体验,优异的人机交互表现是一个重要维度,而驾控质素本身显然也同样关键。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完成首秀的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就构成了一个典型案例。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新车所搭载的BMW独创驾控超级大脑,作为行业唯一的智能驾控集成系统,可与宝马全新驾控软件——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形成高效协同,首次实现将动力传动系统与驾驶动态功能的深度融合,同时凭借提升20倍的智能架构超级算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完成所有驾驶动态功能的计算,令驾驶体验被提升至全新维度。

没有越不过去的山丘,宝马治愈了中国市场的“内卷症”-有驾

除此之外,得益于动力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和能量回收系统的深度集成,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在98%的驾驶场景中,无需依赖传统制动系统,仅通过能量回收产生的制动力即可满足日常需求,能量回收效率则提升高达25%。

目前,BMW驾控超级大脑已在中国开启路测。该技术将针对性测试超过70万公里中国路况,完成本土化精准调教。

当然,无论是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还是BMW驾控超级大脑,这些首创技术只是宝马创新之道的缩影。

在“创造客户价值”的目标导向以及“360度全链AI战略”的指引下,更多的创新成果将随BMW新世代车型在2026年正式与中国客户见面。届时,中国客户可以亲身感受到这种“有目标指引”的技术创新,将具备何种魅力。

写在最后

新世代驾趣概念车揭幕的刹那,镁光灯照亮了汽车工业的某种终极矛盾:当98%的制动场景被能量回收取代,当驾控超级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提升10倍,那个关乎操控快感的古老命题是否依然成立?

宝马给出的答案藏在动态性能控制系统的毫秒响应里——就像钢琴家不会因自动演奏系统失业,真正的驾驶艺术,永远需要机械对人性微颤的精准捕捉。

以客户价值为创新终点,宝马的创新之道在时下喧嚣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显得卓尔不群,甚至振聋发聩。

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宝马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上的耕耘已超过30年。从本土价值链的建立,到本土创新体系的形成,再到本土科技朋友圈的显著扩容,宝马始终用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为中国消费者寻找着高度自研、深度定制的专属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症”竟被宝马这样一家跨国企业率先寻获良方,我们也不用感到特别意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