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号,夜里十一点半。一个哪吒车主下楼,打开手机,点远程解锁——屏幕上转了一圈,提示“服务不可用”。他摸了摸口袋,钥匙不在身上,就打了客服电话:没人接。电梯里,车位24号的车主低声骂了句“哪吒”,爬进车里,把膝盖撞在方向盘上。他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如果有一天,手机App解锁车门成了摆设,你还会选这种车吗?”这问题直到今天还没人能痛快回答,毕竟,当年买哪吒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车联网比油箱还关键。厂家的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三年免费用车联网,OTA不断更新,座舱语音助手甚至能帮你查天气问个路,可三年不到,官方一刀切,服务直接断档。四十多万车主,瞬间变成了“裸奔”,有些车主甚至形容:我的车跑得了,智能都死了,像“王者荣耀”突然只剩单机模式。
事情其实不算突然——只是,大多数事情,没倒塌之前都很稳。哪吒汽车这三年,表面看是一路狂飙。2022年销量破十五万大关,还把蔚来和理想甩在了身后,一度被认为是“国产新势力黑马”。政府看热闹不嫌事大,资金一股脑砸下来,建了三个厂房,声势浩大。可回头一看,研发投入连行业平均的一半都不到,关键技术跟拼乐高一样,东拼西凑,主要靠买方案,自己拿不出太多硬货。
这种玩法,跟孩子堆积木差不多,堆得快,塌得也快。2023年,形势一转——销量迅速下跌了16%,员工奖金缩水,只发了六成多,公司开始收缩业务,连关键的智驾部门都给裁了。到今年,团队从八千人砍到不到四千、技术支持瘫痪、官网服务器都宕机三天,说是没人管系统了。最恐怖的数字不是降薪,是年初销量只剩一百一十辆,三个工厂全线停工。
这种场面,警匪片里都写不出来。哪吒车账上只剩一千五百万块,欠了二百六十五亿,供应商眼瞅着收不到钱,需求商也急得团团转,员工工资发不出来,CEO换了仨,创始人都没办法。甚至到了让员工自己主动离职的地步,供应商方还说“拿债权换股权”,听着挺新鲜,不如说是“卖拐”。
所有这些,最后都会传导回车主身上——也是我最关注的那一批人。以前承诺的“三年车联网免费”成了传说,续费从几块到七百不等,有些车主离谱到,每次打开App都提示“需支付服务费”。远程控制没了,解锁都得手动,不带钥匙,等于丢了车。更麻烦的是,车联网断了,OTA升级跟着停摆,车辆系统不停卡顿,智能安全系统也无法实时更新。有人开始担心:“开一天少一天”,不是夸张,是真正的“四十万辆车瞬间变废铁”。
别笑,看着荒谬,其实有规律。去年威马倒下了,债两百多亿,众泰今年只卖出十四辆,4S店全关了;反倒做吸尘器的追觅突然宣布造超跑,融到钱了,还活得像模像样。已经很难相信,“工厂越多越厉害”这套老生常谈了。政府拨款、产能累积不等于技术进步,没有硬本事,哪有软服务?堂皇宣传一撤,服务跟着裸奔,买车变成了冒险游戏。
讲个小插曲。我认识一个车评人,去年刚入手哪吒,端的是“科技主理人”的架势。厂家承诺“OTA永远不会变成奢侈品”,可半年后他发现,导航没了,远程开锁没了,只剩个方向盘和踏板。他笑言:“这车,和我的摩托也就差个壳子。”后悔吗?其实不后悔,他更乐见于此——“谁让我们太相信承诺了。”
说到职业弊病,法医总得面对“尸体不会说谎”,“车企却自带话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这些词,包装起来像是未来已来,其实只是软件按月收费、数据按年续费的逃逸轨道。电动车到底是靠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看着厂家时刻在扯皮;再看供应商,像吸血虫一样围着残骸;最后看车主,被气得脑仁疼,誓要再也不碰智驾新势力。
我理解这种愤怒,但还是得说,人性里总有“买新不买旧”的贪心。今天的“哪吒断网”,明天可能就是“某某汽车消失”,“智能座舱瘫痪”。买电动车不是买个机器,是签了一份随时可能作废的合同——你买的是一家公司的服务能力,而可靠性只在账本和代码的更新频率里。
回头看,哪吒这一波,是行业阴影,也是消费的盲区。保障升级、在线服务,本该是添头,现在成了决定开车体验的灵魂。车联网一断,“高科技”化为泡影,原来的广告变成冷笑话,只剩一地鸡毛。厂家活不下去,车主愈加无力。即使投诉无门,维权难度也大,现实麻木但不缺土豆气——钱早花了,车已开坏了,厂家在等下一次资本注入,消费者只剩端茶倒水看热闹。
如果说,一家造车公司的倒下,是产业周期的必然,那么在智能汽车里绑定全部日常依赖,就是消费者自愿给自己加上脚镣。将来还会有下一个哪吒,下一个免费变收费,下一个互联网断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买车时,你在乎的是工厂,还有技术实力,还是那条随时可能断的服务链?
你又会怎么选择?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