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广阔天地中,奔驰品牌无疑熠熠生辉,宛如一块金字招牌。仅在2022年,北京奔驰便以惊人的速度售出了1800亿的惊人业绩。与此同时,福建奔驰在商务车细分领域也表现不俗,而那些深受富豪喜爱的S级和迈巴赫车型更是成为了市场的宠儿。然而,在奔驰的辉煌历史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那便是亚星奔驰,一个曾与奔驰携手并肩的合作伙伴。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星奔驰曾一度被誉为“中国豪华客车的标杆”,其地位可谓无人能撼。
然而,这段携手奔驰的辉煌历史并未持续太久,双方在牵手十年后便分道扬镳。如今,曾经被誉为“中国豪华客车标杆”的亚星客车,已不再是扬州的招牌,这无疑令人感到惋惜。
如今的扬州,早茶文化享誉天下,瘦西湖畔更是游客络绎不绝。每当旅游旺季,瘦西湖畔的停车场总是停满了私家车和各式旅游大巴。然而,在这些旅游大巴中,宇通、中通、金龙等品牌随处可见,却难得见到扬州亚星的身影。要知道,扬州亚星在中国客车行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开山鼻祖。
尽管亚星客车是在1996年才正式挂牌成立,但其前身——扬州客车制造厂,却与新中国同岁。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厂逐渐从简单的修车业务转型为专业的汽车制造。在1979年,为了研发国产大客车专用底盘,交通组专家在扬州客车场进行了现场设计。仅仅两年后,新中国第一款使用客车专用底盘的客车JT663便在这里诞生。这一历史性的成就,奠定了亚星客车在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先地位。
而在此之前,马路上的公交客车都是基于解放牌卡车底盘进行改造的,而划时代的JT663则成为了马路上的新宠。自此,扬州客车制造厂犹如插上了翅膀,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销量榜首,其产品更远销海外。升级为亚星客车后,企业不仅跻身江苏十大重点企业之列,更荣获国家首批300家重点企业称号。
1995年7月,时任国家领导人访问德国时,亚星与奔驰的牵手仪式成为了一大亮点。尽管双方当时仅签署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这一举动无疑为未来的商务和技术引进奠定了基础。参与其中的亚星人满怀激情,因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首次与百年豪华汽车品牌携手。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谈判,亚星奔驰于1997年正式挂牌,总投资高达9550万美元。德方不仅以产品技术入股,奔驰品牌还作价500万美元,并投入2000多万美元的现金,显示了其对项目的极大重视。
仅仅一年后,首批亚星奔驰客车YBL6120H便顺利下线。这款车型源自巴西奔驰的O332,车身底盘采用进口零部件组装。尽管在技术上与奔驰在德国生产的更高级别客车存在差距,但在当时国内市场上,它已然成为高端客车的佼佼者。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跨省务工和旅游市场的繁荣,为客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如德国的凯斯鲍尔、尼奥普兰纷纷在国内设立生产基地,而本土企业如郑州宇通、聊城中通、厦门金龙也纷纷崭露头角。
然而,亚星客车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除了推出高端的亚星奔驰客车,亚星还成功组建了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在1999年成功上市,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就在千禧年即将到来之际,亚星却陷入了困境。
1997年,亚星客车的年产销量均保持高位,但6年后,2003年的销量却出现了显著下滑,仅售出4600辆,且年亏损高达1.5亿。这背后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强劲的竞争对手如“三龙两通”的冲击,更与亚星作为扬州市属国企的经营体制有关。尽管已经上市,但国有股的独大地位却制约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动力。
为了重振亚星,扬州市政府决定引入具有产业经验和资本能力的顾雏军来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这一举措无疑为亚星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时,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正忙于加速对中国冰箱行业的整合,不仅成功控制了科龙这家冰箱上市公司,还进一步收购了上海上菱和上海远东阿里斯顿的6条冰箱生产线。顾雏军,这位泰州人,在考察后决定将华东生产基地落户扬州,这为他与扬州市政府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当扬州市政府有意出让亚星股份的消息传来,顾雏军迅速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立即组织团队进行调研和论证,深入探讨客车市场的潜力。在当时的家电业跨界造车的热潮中,春兰汽车和美的汽车等成功案例为他提供了借鉴。顾雏军坚信,客车业与冰箱业有着相似的组装特性,核心部件依赖国外进口,而零配件则高度相似。他的格林柯尔在家电业的成功经验,无疑将为客车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双方一拍即合,谈判迅速展开。最终,顾雏军以4.3亿的价格收购了亚星股份60.67%的国有股份,这一举措使得扬州亚星在2004年成功从国企转变为民营企业。
面对亚星在市场中的困境,顾雏军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思路。他认为,亚星的核心问题在于设计和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因此,格林柯尔进一步展开了收购行动,不仅在国内收购了襄阳轴承厂以获取汽车主要配件轴承的生产能力,还在英国收购了独立设计公司LPD公司和法国的盖兹国际,主营传动皮带业务。
然而,正当外界期待亚星汽车在2005年能大展宏图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郎顾之争”却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场争执起源于2004年8月,当红经济学者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格林柯尔的演讲,演讲中批评格林柯尔在国企改革中的行为。这场风波不仅对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带来了声誉上的影响,也为亚星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演讲中,郎咸平对顾雏军展开猛烈批评,指责其利用不正当手段侵吞国有资产。面对郎咸平的指责,顾雏军进行了有力回击,并决定向香港法院提起诉讼,以应对其诽谤指控。由此,“郎顾之争”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顾雏军因此名声大噪。恰逢科龙爆出巨额亏损,证监会随即入驻科龙展开调查。经过三个月的调查,顾雏军在北京机场被捕,并被判入狱。他的亚星客车股权也因此被司法冻结,亚星客车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直到2006年7月,亚星客车集团以1.65亿元的价格回购了格林柯尔持有的全部股权,亚星汽车才重新回归国有。然而,亚星奔驰的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从1997年到2006年,亚星奔驰仅售出了约600台奔驰大客车。
两家公司曾携手合作,意图共同统治中国高端豪华客车市场,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他们的业绩远远未能达到预期。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新成立的北京奔驰在短短一年后便售出了2.1万辆汽车,成绩斐然。那么,亚星奔驰究竟在何处遭遇了挫折?
首先,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导致产品性价比相对较低。客车作为生产力工具,其发动机和底盘的综合素质对客户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亚星奔驰的高端客车却频繁出现质量问题,与同属欧系的竞争产品相比,劣势逐渐显现,客户自然逐渐流失。
其次,双方合作协议中的董事长轮换制度看似公平,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问题。由于亚星奔驰的核心部门被德国人占据,而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其他竞争对手都在根据客户需求改进产品。但德国高管们却对推出新产品持保守态度,更倾向于维持高销售价格,这种不接地气的策略自然难以取得好的销售业绩。
此外,亚星奔驰与东家亚星股份在产品上的重叠也加剧了内部矛盾。尽管双方曾试图通过协议解决这一问题,以车长8.2米为界划分生产范围,但事实上,亚星股份已陷入销售困境,无法遵守这一协议。因此,双方仍按照各自节奏发展,最终导致亚星奔驰陷入困境。
另外一边,北京奔驰的成功吸引了德国人对中国市场的更多关注,而亚星奔驰却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成绩。这时,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开始考虑新的战略。
根据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规划,除了继续发展北京奔驰乘用车外,奔驰还计划在商用车领域进一步扩大合资。考虑到亚星奔驰此前的发展情况,奔驰决定采取双保险策略,与北京汽车和福建汽车进行合作。
在北汽福田与奔驰探讨重卡合作的同时,奔驰与福汽的轻型客车项目也已在2003年获得发改委审核通过。然而,根据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定,戴姆勒克莱斯勒在中国商用车项目只能拥有两家合资企业。因此,当2006年到来时,亚星奔驰成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戴姆勒克莱斯勒随后开始推动北汽福田和福建汽车收购亚星奔驰。然而,这两家企业都对亚星奔驰不感兴趣,主要因为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面对这种情况,急于脱身的德国人提出了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将他们持有的50%股权以1欧元的价格转让给亚星,并提供1000万欧元用于员工安置。这显然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决定结束这段合作关系。
由于双方已无法再继续合作,戴姆勒成功从扬州撤出,并与福建汽车展开了新的合作。而亚星客车则面临着未知的未来。
最终,在2011年,经过几年独自挣扎的亚星客车被潍柴集团收购,成为了其控股的上市公司。
亚星客车似乎重获新生,依托潍柴集团的技术支持,成功推出了维特思达系列新品,并进一步重组了厦门丰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进军新能源领域,致力于打造高端客车出口基地。在2014至2016年间,亚星客车的销量迅猛增长,突破6000辆大关,销售收入也首次冲破50亿元大关。公司高层甚至豪言壮志地宣称要打造百亿亚星,树立中国标杆,成为中国最佳的客车制造商。
然而,好景不长,自2017年起,亚星客车的销量便开始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后,其销售数字更是惨淡不堪,一年不如一年。到了2022年,亚星客车仅售出2132辆,与宇通等行业的佼佼者形成鲜明对比。宇通一年内大中型客车的总销量高达23733辆,而整个行业前五的门槛也仅为年销6000辆。即便是潍柴这样年销售额高达1800亿的巨头,也似乎难以挽回亚星的颓势。
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客车厂,曾是奔驰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亚星如今却面临被行业淘汰的风险。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掉队往往意味着消失的命运。
扬州,这座充满韵味的城市,不仅以其迷人的美景和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还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亚星客车。然而,如今亚星却似乎要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惋惜的遗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