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L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我最近几天翻了下笔记,发现80公里纯电版本的成交量,还真比不上120公里的那个,光看销量数字都能感受到市场的倾向。虽然比亚迪发布的数据官方不多,不过渠道那边小伙伴悄悄告诉我,80公里版最多也就占了不到四成,120公里版才是主力。真是让人意外,毕竟成本差不多,不至于差价那么大,为什么消费者偏爱续航更长的版本呢?
我随口问了句附近店的销售刘哥,你说这续航差40公里,消费者就真买单吗?他苦笑说:买车又不是买手机,一个续航差40公里,真刺激到他钱包吗?其实差不多,反正充电不是每天都忘的。这话不无道理,但我琢磨着,能影响的吗,应该是心理感受和实际使用场景的结合。毕竟不少城里年轻人,周末一趟,城市里低速行驶,80公里够用,但月末一场长途还是要考虑续航。
供应链这块吧,我其实最初有些偏见,想着纯电系统论起来复杂,生产多版本肯定麻烦。后来跟一个熟悉铝合金车身的供应商聊,他说:多版本,给子系统供应链调整好也没啥大事儿,真要说麻烦,是车辆软件和电池包供应环节。我才意识到,电池容量切换其实是电芯组装结构的不同配置,120公里版本的电池包容量大、些许堆料多,拉高单车成本3-4千元人民币左右(这是我估算的,具体数字供应链没法透露),但销量大了,产线整合统一,成本摊薄,利润却更稳当。
这其实有点像手机厂商推出多容量版本,大家直觉都选大容量,虽然便宜几百块钱换来的体验很淡,但心理安慰感很强。回头想想,有点坑消费者的感觉,不是套路,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自然筛选。奇怪的是,吉利的插混车型貌似没这么明显的续航偏好差异,插混那边,清一色120和130公里续航,销量占比反差不大,反而是比亚迪和长城,80公里以下版本销量明显站下风。插混消费者心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段先按下不表。
上次跟我念叨插混省油是智商税的老修理工小赵吹牛,说他看到不少插混车主用车惯跟普通燃油车没两样,有点自欺欺人,我心里有点嘀咕,但又有道理。插混产品大部分是过渡期技术,研发投入和产线摸索阶段还有些突兀。与其说是技术追求,不如说是营销和政策引导。比亚迪和吉利彼此也有点暗战,尤其在插混领域,这俩基本占了80%市场份额,别的小品牌几乎被挤出局了。你说这格局稳定吗?不太可能,谁又没点黑科技一出来就能翻盘。
说回秦L纯电,前面我讲80公里版本销量不行,有点大了,但其实细分市场还是有需求,社区代步、短途通勤的确够用,不过对于大部分买家来说,这些人心里都有本账。比如我朋友小马,开个80公里版,说他回家的长途充电还挺头疼,尤其碰上冬天电池衰减,小续航版直接成了噩梦。谁又好意思承认自己买错版本呢?我就想问,品牌方不想办法解决这冰点效应和容量焦虑吗?还是干脆一刀切做大续航,省得后面烦?
顺便说,整合产线这事儿确实省心。生产线做两三个版本,调整成本和风险指数减半。供应链容易沟通,备件也能统一,库存压力减少。这点比亚迪和吉利处理得挺好。倒是某些传统车企,内部有点区域割据,车型不能标到一个平台架构上,多版本多更新导致供应链手忙脚乱,成本高是肯定的。即便是小成本差异,放大到数万台车,成本差距和库存积压简直不敢想象。你说这种多版本战略,真的可持续吗?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车展上展出的某国产品牌,竟然在插混车型上还有两个版本,分别标注100km和130km等级续航差距,现场销售跟我说,这俩版本的客户群明显不一样,前者价格低廉,瞄准刚需买家,后者给冲高端体验做铺垫。挺有意思。这样的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和研发压力咋缓释?这得靠智能制造还是靠压价割肉?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单从秦L这两个续航版本销量差异来看,除了品牌号召力和渠道策略外,消费者到底在第一时间买纯电车时,续航到底是买得起的幸福还是买不起的负担?这逻辑不复杂,却很现实。你们身边有遇到类似纠结的吗?(不光是纯电,插混也有)
讲真,我还真挺好奇:做120公里版本利润固然大,但未来如果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80公里版本会不会就彻底边缘化了?那时候是更利于整合产线,还是市场多样化诉求压服不了一刀切?(没细想过,算是临时猜测)
就像我常说的,汽车行业不是简单产品搬运工,研发跟供应链是一场博弈。谁能把握用户心理背后的那根弦,谁就能在下一轮换代里多赚那点钱。你说是不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