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年年例行公事,今年却仿佛打了鸡血。蔚来如同孔雀开屏,三个牌子一字排开,十余款车型争奇斗艳,恨不得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抖搂出来。李斌更是语出惊人,抛出智能汽车“新三驾马车”的概念: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底盘,缺一不可。这气势,颇有几分“舍我其谁”的霸气。
只是,这些造车新势力,一味地在技术、配置、价格上内卷,最终又能卷出个什么名堂?是真正搔到了用户的痒处,还是仅仅是资本市场的一场豪赌?
不妨先来解构一下这“新三驾马车”。李斌的说法,听上去科幻感十足,仿佛预示着汽车产业的未来。但细细琢磨,这不就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换了个更时髦的包装吗?诚然,技术层级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上,依旧是在强调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消费者真正买账的,仅仅是这些吗?
不少人拥抱电动车,无非是冲着牌照、节能、智能化去的。牌照这事,各地政策千差万别,按下不表。节能,电动车是与生俱来的优势,无需赘述。智能化,则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车机系统是否丝滑流畅?语音助手是否足够善解人意?自动驾驶是否值得信赖?这些切身体验,远比单纯的芯片算力,更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更何况,智能化的迭代速度堪比火箭发射。今天你倾囊购买的“旗舰芯片”,或许明天就被新款“入门芯片”按在地上摩擦。如同手机一般,谁会为了区区一个芯片,年年更换装备呢?
再说说蔚来奉行的“用户至上”。这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又是用户志愿者,又是NIO House,又是NIO Life。不得不承认,蔚来的用户运营确有一套。但这种“溺爱式”的经营模式,真的能行稳致远吗?
供养一位用户,需要耗费多少资源?提供免费换电、定制化服务、五花八门的活动,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成本啊。一旦用户规模膨胀,还能维持这种高规格的服务水准吗?这绝非一句空洞的“用户至上”所能化解的难题。
更何况,用户的口味瞬息万变。今天钟情于这种格调,明天又迷恋那种风尚。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诉求。与其绞尽脑汁地“迎合”用户,不如将精力倾注于提升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优异的产品,自会赢得口碑,胜过一切营销手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抹杀蔚来所做的尝试。毕竟,敢于挑战老牌车企的权威,敢于斥巨资投入研发,这种魄力还是值得钦佩的。但造车并非单纯的烧钱游戏,更不是空中楼阁。脚踏实地打磨产品,真心实意提升服务,才是王道。
看到蔚来请来曾毓群、刘强东站台,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意味深长。大佬们是真心欣赏ET9,还是另有考量?咱们这些看客,权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必过分解读。
归根结底,汽车终究是代步工具,安全可靠才是立身之本。智能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切莫舍本逐末。别为了追逐所谓的“新三驾马车”,而忽略了汽车的本真属性。
正如李斌所言,2025年是蔚来的产品爆发年和技术收获年。但愿蔚来能拿出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精品,而非一堆华而不实的噱头和空洞的辞藻。要知道,市场才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尺。
上海车展的喧嚣落幕,也引人深思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究竟还欠缺什么?是不缺技术,不缺资金,还是不缺人才?
或许,我们真正欠缺的,是对汽车行业的一份敬畏之心,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一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车展曲终人散,热闹过后,留给我们的,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更为深远的思考。而这思考,绝不能仅仅止步于“新三驾马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