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火了,小米的烦恼也来了。
当一款车在3分钟内创下20万辆订单,1小时大定28.9万,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拖入一场围绕“5000元定金”的狙击战时,它带来的就不仅是销量数字的狂欢。
小米YU7的横空出世,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25.35万元的起售价,击穿了中大型纯电SUV的价格壁垒;"高配低价"的小米式逻辑,让友商陷入“恐慌性应对”;而长达一年的交付周期,既暴露了产能短板,也撕开了行业存量竞争的新切口。
这不仅是一款车的成功,更是一场对汽车行业规则的重构——当订单量堪比竞品全年销量,当黄牛把提车资格炒成“理财产品”,当所有车企都在连夜研究应对之策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小米YU7的爆火,究竟撕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哪些真相?这场由交付周期引发的行业混战,又将把车市带向何方?
一、热销狂潮:24万订单!从订单数字到线下沸腾
YU7的热度,在数据单上触目惊心。
6月26日22点,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的下定通道正式开启。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逼近29万,18小时锁单24万。
按25.35万元起售价计算,这波订单价值已超600亿元,相当于特斯拉ModelY去年在华半年销量、理想L6全年销量,更追平了小米SU7上市13个月的累计销量总和。
18小时24万锁单量,意味着平均每秒就有3.7台YU7被锁定。这种速度让同行咋舌——某新势力品牌销售坦言,发布会后周末客流锐减五成,“全跑去隔壁看小米了”。
线下门店的火爆更直观。北京某门店单日接待超500人次,排队如长龙,不得不临时招募实习生支援;上海、长沙的商超店营业至凌晨三点,成都试驾要排3组以上,平均30分钟才能安排一组;广州销售日均接待30组试驾客户,工作时长超18小时。
数据印证了这种热度:上市72小时,小米单店平均新增锁单800-900台,锁单率高达75%-80%,进店客户中90%是冲YU7而来。有销售直言:“现在订车,标准版要等13个月,Max版也要6-8个月,反倒是SU7的交付周期更短些。”
二、交付困局:漫长等待与灰色产业链
热销的另一面,是肉眼可见的交付压力。小米汽车APP显示,YU7标准版交付周期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33-36周。部分用户要等一整年才能提车。
这种漫长等待,让冲动下单的用户开始犹豫,也给了市场可乘之机。闲鱼上,YU7转单信息扎堆出现,黄牛根据交付周期加价1999元至2万元不等,仅北京地区转让订单就达439个。
更有人将首批车主身份视为"理财产品",开出超兰博基尼的租金(2000元-1.5万元/天),直言“提车后转租也能回本”。
产能是根源。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已24小时满负荷运转;二期工厂7月投产,年产能同样15万辆,满产后合计年产能30万辆。但仅18小时的24万订单,就已吃掉未来一年的产能。
即便二期工厂全速运转,现有近30万订单也需10个月消化,部分订单排期甚至延至2027年初。
三、友商"截胡战":5000元定金背后的生死竞速
交付周期的时间差,成了友商的突破口。一场以"报销5000元定金"为核心的狙击战迅速打响。
蔚来率先出手:购买全系车型(含未交付的乐道L60)可直接报销YU7锁单定金,店长报备即可;
极氪玩起区域差异,湖北直接报定金,四川送等价积分,线上销售甚至"手把手教退单";
智己长沙门店全补定金,西安则转化为全国通用充电卡;
阿维塔更狠,除报销定金外,加赠保养和价值数千元的充电桩;
鸿蒙智行旗下智界、问界也加入战局,广州买S7/R7、江苏买M8均可返定金,无需订单截图。
这场围剿早有预谋。去年SU7上市时,智界就用过类似策略;今年4月,阿维塔已推出“凭友商不可退订单补5000元”活动。如今YU7的超长交付周期,不过是给了这场战争一个完美的引爆点。
面对友商围猎和用户焦虑,雷军在7月1日甩出应对:7月6日至7日,锁单用户(非准现车)可限时改配,成功后重新排产并更新交付时间。
这一举措被视为缓解产能压力的关键——既让用户按需调整配置,也能通过订单重组优化生产节奏。
但产能瓶颈仍是硬骨头。小米一期、二期工厂合计30万产能,对比ModelY上海工厂95万年产能(月均7.9万辆),差距明显。
供应链人士测算,YU7首月交付或达3万,但要稳定在月销2.5万以上已属不易。花旗银行曾预测,若无产能限制,YU7成熟月销可达6-8万,但现实是,首批用户的提车焦虑正在发酵。
YU7的火爆,本质是对25-35万纯电SUV市场的一次重构。它直接对标ModelY,订单量上,YU7首日28.9万已远超ModelY月均2-5万新增订单,但交付量短期难超越——ModelY交付周期仅2-4周,YU7的13个月等待期,给了特斯拉缓冲空间。
对国产竞品而言,冲击更直接。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等“六大门派”,因价格、定位重叠,首当其冲。智界R7已紧急推出限时补贴2万,综合补贴达5.4万;即将上市的小鹏G7,被预测可能将预售价23.58万下调至21万以应对。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反思。传统车企意识到,高端化不能只靠参数,“技术+情绪共鸣+生态价值”才是新密码;新势力则在重新评估产能规划与用户预期管理。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过去几天,所有车企都在研究YU7——它不止是一款车,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市场真正的需求与行业的脆弱。”
小米YU7的故事,像极了当年小米1冲击智能手机市场——带着破坏规则的冲劲而来。但这场狂欢能否持续,最终取决于小米能否跨过交付这座山,将订单热度转化为长久的品牌信任。车市的变局,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