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当通勤工具,排量怎么挑其实挺让人头疼。我楼下开摩托店的老郑常说,这玩意儿讲究“用啥买啥”,可头回买车的人总觉得大就是好、贵才有面子。结果没少走弯路。早些时候,我隔壁老徐买了台51cc“小猴子”,想着省钱省油。可走楼下陡坡时,这车油门拉到底也就跟蚂蚁搬家似的,后面电动车“滴滴”直催,老徐一脑门子汗,工作迟到都怪这点动力不给力。
前阵子微信群里小赵又发愁,他手头一台光阳250S,前两个月喜滋滋买的,每天上班十来公里。最近他发现,光是找车位都能折腾半小时,挤小巷子比坐地铁还慢。油价上去了,百公里三升油烧得比轿车心疼。旁边袁师傅还调侃他——“你这不是杀鸡用牛刀么?250cc天天堵三环,跑一趟跟搬家似的,还不如我老巧格灵巧。”
回头剖开这些琐事,问自己到底要啥,其实清楚了不少。带个小孩、买个菜、距离不长、老城区巷子窄、平路多,就挑那50到110cc的小卡子。车轻油省,油门一拧就跑,钱包也疼不着。油耗不到2升的,老王家那台塔帕100就是典范,小区修车铺的李师傅都说——“省心,这车保养就换机油,三年没啥大毛病,生意都让本田抢了。”
可话说回来,要是你家到单位十公里开外,或者带人带货偶尔还冲高速,那125、150cc那批摩托就顺手多了。多年前我试过一台铃木UY125,那加速、配置都会让城市短途通勤有滋有味,还偶尔能窜个高架。师傅们都说,这段排量是“最不容易后悔”的。曾听有女车主买了新大洲本田NS125LA,无钥匙启动,早班快迟到时手忙脚乱也不怕,轻轻一拧,车就活了。
不过,这种均衡的选择也得考虑配置坑,前阵子市里传言,说某些杂牌机型用来通勤,前轮鼓刹不是碟刹,雨天和下坡压根靠不住。骑友群里张大哥翻车两回,轮胎抓地也差。那之后,大家再也不光看价格了,轮胎、刹车有啥毛病,师傅一句“命比钱值钱”都认了。
至于150cc以上,尤其接近250cc那档,那真是有点讲究。动力没话说,真能带俩人上大坡也不含糊。我老板去年换了个UHR150带TFT仪表,一路自驾去崇明岛,说感觉跟小汽车比还能愉快溜达。只不过,这排量上来了也有短板:限行、停车麻烦,保养还得花钱。小城倒没限制,外地进城得查排放牌照,隔壁村王叔车子被查两次,顿时没了出门心情。
说到冷门配置,去年逛店顺耳听到销售小陈提:“其实有些150的踏板标配TCS牵引力控制,转弯不容易打滑,雨天老有用。”可同级别杂货品牌大多连ABS都扣掉了。师傅说买车就得看清楚这细节,多花几百块救命有用。
有意思的是,有朋友图外观买了高座高重心的“仿赛”,结果每天挤早高峰被煎熬,最后挂二手转让群都没人接手。群里甚至有人吐槽,高排量摩托二手卖出价一天一个样,折损像切西瓜一样痛快。有句真话:捷安特单车卖都比它快。
本地政策也老变脸,前阵子交警查的很严。像我们南城,125以下通行没管,150往上必须加装尾灯、警示贴纸。不瞒你说,有一次隔壁小李开着巧格i125去政府大院,牌照一查是临时的,差点被扣车。买之前真得问问“限号限牌”,别真买回来整天提心吊胆。
讲真还遇到不少误区。比如保养,有新人以为新车首保随便拖,要等个半年。可李师傅甩头一句,“五百公里首保半天没做,惨咯,有的发动机磨合沙子没清,拉缸出大事。”也有人过度迷信“水冷比风冷好”,不看自己骑行距离,时常五公里的通勤还真没必要非选水冷。群里老哥说过,“堵车半天,风冷照样消气。”
至于摩旅和长途,250cc往上的确能派上用场。大学同学骑过一趟无极SR250GT,一箱油400公里不到,爬高速不显吃力,附带USB充电更方便。可放市区里跑,个头大,车重早上窜小区车位费劲,每天停个车手都酸痛。听说有人因嫌维护贵、二手价低,改回125那类的用。
还有件小事,前阵子厂家来做活动,说要免费升级ECU(车载电脑)。有些小厂品牌升级后油耗陡升,动力却没怎么变。隔壁老辽吐槽:没事别让不懂的小店刷机,本来省油,现在烧钱有数。
最后再说个八卦。前些年国外摩托品牌憋着进国内市场,绞尽脑汁就是卷配置卷价格。有些小众车型一时风头无两,可用久了维修件贵,市面没货。别看新车炫,出点毛病店家拖着不修,还是熟门熟路的本田、铃木、豪爵养活省心,修零件也不贵。
上个星期常去的包子铺换了东家,新老板一来就骑着老掉牙的建设巧格上下班,油耗低又从来不出毛病,人家说:“我这车跑了快七万公里,你说说能不踏实?”日常用车啊,真像这蒸包子——不光味道得劲,还得省料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