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贴痕,高管连夜致歉,用户质疑品控

最近小米YU7的车主们碰到个让人挺不爽的小事,事情不大,但大家怨气不小——新提的车,前后挡风玻璃上留了“测试车”贴纸的痕迹。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个小印子吗?湿抹布一擦就没有了,有必要上纲上线吗?可真要这么想,那可就太低估了这事背后对用户心理的伤害。

你想想,花十几万、二十万买台新车,交钱的时候心里多激动,等了几周好容易提车,结果上车第一眼,玻璃上留着一块模糊的“印记”,就像你刚买的新iPhone后盖上有个手印一样。咱中国人买新东西就讲究个“新气儿”,碰上这种事,那种“是不是别人试过”、“是不是瑕疵车”的疑虑马上出来了。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消费者太“玻璃心”了,其实大家追求的就是那种“我买的是独一无二、干干净净的新东西”的安全感。尤其车这个大件儿,谁不在意细节?

那这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小米的高管倒是挺快出来解释了,说这“痕迹”其实是出厂前抽检用的静电贴留下的,小米工厂为了确保下线车辆质量,做随机抽查,某些车贴了个标记检验细节,事后给撕了,但没想到这个贴纸“亲和力”太高,撕下来竟然有印。初衷是把控质量,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成了用户心头的芥蒂。小米李肖爽和王化连夜上微博道歉,还承诺立刻技术改进,说后续不会再出现。其实这个态度已经算很负责任了,很多品牌遇见这种“小问题”通常装死或者推给经销商处理,没准儿还会甩锅用户“不懂车”。

可话说回来,小米定义自己是“新势力”,又要卷科技、又要讲“用户思维”,这点小问题为啥会闹出来?咱得问一句,所谓品控,是不是只盯着大故障,大事故?小细节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别以为只有大故障才“致命”。真正在社交网络爆出来的品牌仇恨,往往都是从“小问题”发酵来的。你比如说,有人车机系统有个小bug,或者座椅缝线冒个头,这类细节单看不影响驾驶,可真影响用户心情,分分钟被网友放大——新品牌,你细节做不好,能不能保证底盘安全、三电可靠?你们真想长远发展,这种小问题能马虎吗?

你再拿小米来说,大家买小米车本身就有两个预期,一个是信赖小米科技老大的“工程师精神”,一个是想体验下什么叫“米粉服务”。所以当他们发现连个小贴纸的选材、擦除流程都能疏漏,人家很自然就会怀疑——“你白车身焊缝、三电安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是不是也存在疏忽?”这不是说大家吹毛求疵,是因为消费者买的第一辆小米车,信任根本就没建立起来,小瑕疵就很刺眼。

再说说小米的应对,其实这次小米反应还真挺快的。两个高管连夜发微博出来解释,一不推锅,二不回避,态度倒是到位,方案也有,比如保证以后贴纸材质改进,车主觉得不放心还能给提供专业清理。甚至都想着让4S店免费检测玻璃性能,算是对用户足够友好。这点确实比某些传统车企强,后者动不动就玩官腔、找经销商“踢皮球”,气都能把你气死。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贴痕,高管连夜致歉,用户质疑品控-有驾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贴痕,高管连夜致歉,用户质疑品控-有驾

不过,到这个阶段问题才暴露出来,说明什么?说明品控闭环还是有短板。咱换个角度想,一道静电贴能留痕迹,其实是流程设计上没考虑到最后一环:贴的时候方便,但揭的时候有没有人负责复查?是不是怕麻烦了事?还是生产压力大,赶交付量,疏于细节?用户买新车,哭的就是最后没多一个“痕迹核查”的动作。

可能有人会说,产品无瑕疵那是理想状态,现实不可能样样无懈可击。可我得问一句,你要是买新裤子,裤脚哪怕多出根线头,你会满意吗?尤其现在媒体、社交网站都开了“放大镜”,普普通通的小事,一发酵就是品牌危机。买车和买手机、家电还真不一样,你买手机碰到点小问题返修就行,汽车毛病大都麻烦,涉及安全、体验、口碑,一次露怯就容易招黑。

那小米还缺点啥?就缺一个比谁都较真的“流程强迫症”。不仅该抽检也要自查,每一道流程,都比照最挑剔的用户来验收。比如干脆把流程做细到极致,贴纸揭完多加一道玻璃目检,有问题直接返工,车还没交付前就别让用户发现瑕疵。再加上客户反馈通道也别只盯着微博、官号,线下门店和APP都得开通快速响应,一有吐槽立刻有人对接主动解决,不给小事扩散成大事的机会。

还有一点,这个宕机事件其实说明现在用户的信息通道太多,忍不住就要发到网上求共鸣。这也给品牌敲个警钟:出了差池求快没错,但处理流程要更透明。在外人看来,“道歉”只能说明你会危机公关,可如果每次都是问题曝出来网络上才上心,用户能信你一次,两次又三次吗?怕就怕“没爬坑”的事多了,大家就会觉得你基础功不过关。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贴痕,高管连夜致歉,用户质疑品控-有驾

反过来看,现在小米很看重用户、“用户价值”天天挂嘴边,能不能就这么点小事当成大考题,通过场景化的危机处理,让大家看到“再强的品牌也会出错,但能第一时间承认、马上解决”的主动性?别老想着“自家粉丝能理解”,真有一天米粉都怠慢了,那才叫品牌真遇危机了。

最后一句,做品牌、搞品控,光靠核心科技、光靠低价宣传远远不够,最能建立起信任、也是最难站稳脚跟的,恰恰是琐碎细节的用心。小米这次“玻璃留痕风波”看着像鸡毛蒜皮,其实是一种提醒:细节是新势力品牌通往老牌品牌的必经之路,得站在客户视角,不怕折腾、不嫌麻烦,把“新车零瑕疵”做成协议、做进流程。

说到底,谁都会出错,错了能第一时间认、第一时间改、第一时间让用户感觉舒心,这远比装没看见强。希望小米记住这回的教训,下次再有类似的“小坑”,千万别等到全网讨伐才主动出来,把小问题当成考验自己品牌温度的机会,这样才能真的在车市长跑里赢下点分数。别学那些“出了事才思变”的老巨头,敢于正视细节、敢于不断修正,最后赢家一定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在意用户体验、最怕用户失望的那家。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