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

今日车界,又炸出一枚“反常识”的瓜!

就在咱们还在琢磨新能源车怎么把价格卷得飞起的时候,一个车主直播卖车,理由居然是——车太聪明了,聪明到让人心慌,甚至让他觉得,这车“不如不带”(指不带这些高科技配置)。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离谱,对不对?

哪个车主不希望自己的车“聪明点”?

自动泊车、智能导航、L2级别的辅助驾驶,这些配置哪个不是咱们购车时瞄准的焦点?

可这位大哥,开了不到一年的国产SUV,居然因为“太聪明”而萌生退意,甚至直播叫卖。

这操作,简直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时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过这次,是车主对“太聪明”的汽车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排斥感。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我赶紧去扒拉了一下视频,也顺带了解了他卖的那款车。

嚯!

这车,配置表简直比《孙子兵法》的谋略还细致。

什么能自己找车位、自己停进去的自动泊车,如同“兵不厌诈”般精准;什么在你走神的时候,立马跳出来“提醒你”的车道保持,仿佛“司马光砸缸”般及时;还有那块巨大的中控屏,时不时还冒出来跟你唠嗑的AI语音助手,简直比诸葛孔明还能“料事如神”。

这哪是辆车,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智囊团”。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但就是这个“智囊团”,让车主大哥感到“焦虑”了。

他直播里说了,最受不了的是,这车太“积极”了。

他稍微走神,车子就“滴滴”响,提醒他“注意前方”。

这感觉,就像身处战场,时刻都有号角在耳边吹响,让人精神紧绷。

想变个道,后头有车,系统直接给你“警告”,甚至还会介入,不让你变。

这简直就是“不听我话,就别想动弹”的架势,让驾驶的自由度变得如同“煮熟的鸭子,飞了”。

有一次,他想自己找个停车位,这车居然就自己启动了“自动泊车”,把他吓得够呛,直呼“我还没准备好呢!”

这让他想起“仓促出兵,必致大败”,自己还没进入“战斗状态”,车子就替他“开战”了。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辅助驾驶“过于主动”了吗?

以前开车,那叫一个随心所欲,如同“放飞自我”。

现在可好,车子比你还懂交通规则,比你还怕出事。

它就像个事事操心的老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时刻“照顾”你,时刻“纠正”你。

这对于像我这种,享受“掌控一切”的驾驶者来说,确实有点烦。

我记得我刚接触这些高科技配置的时候,也觉得挺新鲜。

看着车子自己往前跑,感觉自己像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官。

但时间长了,尤其是在路况复杂、需要你随时接管的时候,这种“被过度保护”的感觉,反而会让人心烦。

就像你本来想自己完成一件事,结果旁边总有人指手画脚,告诉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对”,时间长了,谁不烦?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在此时也显得有些无力。

这位大哥的“焦虑”,我算是体会到了。

他买车,是为了自由,是为了探索,如同“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洒脱。

结果这车,却像个24小时不离不弃的“贴身管家”,事无巨细地“管”着他,甚至有时候,他的操作还没等他自己完成,系统已经帮他“决定”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精心策划了一场旅行,结果导游把行程安排得比你规划得还“完美”,让你反而失去了“诗和远方”的探索乐趣。

更让他崩溃的,是那套智能语音助手。

他说,这玩意儿简直是“成精了”。

他刚开始只是偶尔用用,比如“打开空调”。

但慢慢地,他发现这助手越来越“懂”他。

有一次,他心情不好,对着车子嘟囔了一句“唉,今天好烦啊”。

结果,这语音助手立马回应:“检测到您情绪不高,为您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并推荐附近一家评分很高的咖啡馆,您需要导航过去吗?”

这回应速度,比“烽火戏诸侯”的信报还快,而且还带着“关怀备至”的温度。

还有一次,他随口说了句“想吃点辣的”,语音助手居然能结合他的常用APP,直接推荐了几家附近的川菜馆,并且能直接调出菜单。

“这玩意儿,比我老婆还懂我!”

大哥在直播里哭笑不得地说。

他甚至开玩笑说,有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语音助手就能猜出来,这让他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这让他不禁想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人妖难辨,真假难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这“精怪”看穿了。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这事儿,听着有点好笑,但同时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点。

智能化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但当智能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精准预测甚至“代替”你的决策时,会不会反而让人产生一种被“剥夺感”?

咱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咱们也珍视自己的选择权,自己的“不完美”。

比如,有时候就是想随便乱点一首歌,如同“闲看云卷云舒”的自在;有时候就是想自己慢慢找个停车位,如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耐心;有时候就是想和家人朋友在车里瞎聊几句,而不是被AI打断,被AI“建议”。

这位大哥的“焦虑”,其实是对“过度智能化”的一种反思。

他渴望的是一个能辅助他、陪伴他的伙伴,而不是一个事事越俎代庖的“主宰”。

这种体验,就像你辛辛苦苦准备了一份惊喜给女朋友,结果她一眼就看穿了,甚至提前告诉你“我早就知道了”,那种乐趣,是不是就少了很多?

这让他想起“画蛇添足”的典故,有时候,多余的“智能”,反而破坏了原有的“意境”。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大哥卖车的价格,我也看了,比他当初买的低了不少。

但有趣的是,他反复强调,车子本身没毛病,性能、配置、空间,都值那个价。

他只是觉得,这种“太聪明”的车,不适合自己。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一款车的时候,往往会过度关注那些“炫酷”的科技配置,那些亮眼的参数。

但咱们是不是忽略了,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简单、可靠、好上手”的使用体验?

就拿这位大哥的车来说,它提供了非常高级的辅助驾驶系统,理论上可以大大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但如果这个系统过于激进,或者用户不熟悉它的逻辑,反而容易产生误操作,或者因为系统的“过度干预”而感到不适。

这就像咱们常说的“杀鸡焉用牛刀”。

有些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是锦上添花;用在不合适的地方,就可能变成“鸡肋”,甚至“累赘”。

这让人想起“拔苗助长”的道理,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我记得我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很多老司机跟我讲,开车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人与车的沟通。

而这种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指令和反馈,更是一种默契,一种“人车合一”的境界。

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达到一种心有灵犀的境界。

或许,这位大哥的经历,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用户最根本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智能化,应该是让车“懂”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车。

它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辅助,而不是一种“喋喋不休”的教导。

反常识!车太聪明,国产SUV开一年就卖,车主:我真的受不了!-有驾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来的汽车就不应该智能化。

恰恰相反,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咱们。

但关键在于,这种“聪明”,应该如何被设计和实现。

我想,这位大哥的“卖车”,与其说是一种“抛弃”,不如说是一种“选择”。

他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更符合自己驾驶理念的方式。

而他的经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在追求极致智能化的路上,咱们是否应该留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感”?

说到底,车,终究是为人服务的。

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让驾驶者感到舒适、安心和愉悦,那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这就像“本末倒置”,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这位大哥的“反常识”卖车,就像在平静的车圈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

有人说他矫情,有人说他不懂科技,但我觉得,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车关系”的一种思考。

这就像“千人千面”,每个人对“好”的定义都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没有遇到过,因为车子“太聪明”而感到不适的经历?

或者,你觉得什么样的智能化配置,才是真正“实用”又“不烦人”的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