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起,国内改装车市场迎来重要政策调整——悬浮车顶改色、轮毂尺寸扩大等两项热门改装项目正式纳入合法备案范围。车主完成备案后,可合法上路且年检无忧。这一变化被业内视为“改装车合法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既满足了年轻车主的个性化需求,也为汽车后市场注入新活力。新增备案项目具体如何操作?哪些改装细节仍需注意?本文为你详细解读。
新增备案项目:悬浮车顶与轮毂尺寸“松绑”
此次政策调整中,最受关注的是两项新增合法备案项目:
第一,悬浮车顶改色合法化。 悬浮车顶指通过将车顶、A/B/C柱喷涂与车身不同颜色(多为黑色),营造“车顶悬浮”的视觉效果。此前,这类改装因涉及车身颜色变更,需向车管所申请变更登记,但部分车主为图方便选择“先改后报”或“不报”,导致年检被卡甚至被交警处罚。七月起,悬浮车顶改色被明确纳入“车身颜色变更”备案范畴,车主只需在改色后10日内到车管所拍摄车辆照片、更新行驶证信息,即可合法上路。
第二,轮毂尺寸扩大可备案。 轮毂改装是年轻车主的“高频需求”,但此前政策仅允许更换“同尺寸轮毂”(即轮毂直径不变,仅改变样式),若扩大尺寸(如从17寸改为18寸)则属于非法改装,会影响车辆年检和保险理赔。新政实施后,车主可在不改变轮胎外径(即轮胎整体高度)的前提下,通过备案扩大轮毂尺寸。例如,原车轮胎规格为215/55 R17(轮胎宽度215mm,扁平比55%,轮毂直径17寸),若更换为225/50 R18的轮胎(宽度增加10mm,扁平比降低5%,轮毂直径增至18寸),只要轮胎外径与原车一致(计算方式:215×0.55×2+17×25.4≈686mm,225×0.5×2+18×25.4≈687mm,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即可申请备案。
“这两项调整直击车主痛点。”某汽车改装店负责人表示,“悬浮车顶改色成本低、效果好,是入门级改装;轮毂尺寸扩大能提升车辆操控性和视觉冲击力,是进阶改装。政策松绑后,预计到店咨询的车主会翻倍。”
备案流程简化:线上申请+线下核验,最快1天完成
为方便车主办理备案,车管部门同步优化了流程,推出“线上预审+线下核验”模式,备案时间从过去的3-5天缩短至1-2天。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线上提交材料。 车主通过“交管12123”APP或当地车管所官网,上传身份证、行驶证、车辆照片(需清晰展示改装部位)及改装厂资质证明(若委托他人办理);
第二步,预审通过后预约核验。 车管所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材料,审核通过后,车主可预约线下核验时间(通常为提交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
第三步,线下核验并更新信息。 车主按预约时间将车辆开至指定地点,工作人员会核对改装部位与申报信息是否一致,并拍摄车辆照片;核验通过后,车主当场领取新的行驶证(或通过邮寄方式收取),备案完成。
“整个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刚完成悬浮车顶备案的杭州车主李先生说,“我在APP上提交材料后,第二天就收到预审通过通知,预约后第三天去核验,全程不到1小时,新行驶证第二天就寄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备案不收取额外费用,仅需支付行驶证工本费(通常为10元)。但若车主未按规定备案擅自改装,将面临“罚款500元、责令恢复原状”的处罚,且可能影响车辆保险理赔。
仍属禁区的改装:动力系统、排气噪音、车身结构不可触碰
尽管政策有所松动,但并非所有改装项目都合法。根据现行规定,以下三类改装仍被严格禁止,车主需特别注意:
第一,动力系统改装。 包括更换发动机、刷写ECU程序、加装涡轮增压器等提升车辆动力的行为。这类改装会改变车辆原始性能参数,增加安全隐患,且可能涉及排放超标,属于“红线区域”;
第二,排气噪音超标。 拆除或更换原厂消音器、加装“炸街”排气尾段等行为,会导致车辆噪音远超国家标准(夜间行驶噪音不得超过55分贝)。交警部门会通过“分贝检测仪”现场执法,若超标将依法处罚;
第三,车身结构改装。 切割车架、加装尾翼(超出车身宽度)、改变车辆轴距(如“低趴”改装)等涉及车身结构的改动,会影响车辆碰撞安全性,年检时会被直接“一票否决”。
“改装的核心是‘个性化’而非‘性能化’。”某汽车文化协会负责人提醒,“车主应优先选择合法备案项目,如外观贴膜、内饰改装、小包围等,既能满足表达自我的需求,又能避免法律风险。”
市场反应:改装店订单激增,保险公司调整理赔政策
政策调整迅速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多家汽车改装店表示,七月以来,咨询悬浮车顶改色和轮毂尺寸扩大的车主明显增多,部分店铺的预约订单已排至两周后。
“以前车主问得最多的是‘能不能改’,现在是‘怎么改合法’。”上海某改装店技师说,“我们专门培训了员工熟悉备案流程,还在店内设置了‘合法改装展示区’,帮车主搭配符合备案要求的轮毂和轮胎组合。”
汽车后市场配件供应商也加速布局。某轮毂品牌推出“备案专用套餐”,提供与原车轮胎外径匹配的轮毂+轮胎组合,并附赠备案指导手册;某改色膜品牌则与车管所合作,将悬浮车顶改色纳入“快速备案通道”,车主购买指定产品后可享受优先核验服务。
保险公司则针对新增备案项目调整理赔政策。多家大型财险公司表示,只要车主完成合法备案,因改装部位(如悬浮车顶、轮毂)导致的损失,均可正常理赔;但若因非法改装(如动力系统、排气)引发事故,保险公司将拒赔。
“政策松绑对行业是重大利好。”某汽车分析师指出,“合法改装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目前的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带动轮毂、改色膜、包围件等配件销售,以及改装设计、备案服务等新兴职业的发展。”
车主提醒:备案前需确认三大细节,避免“白跑一趟”
为帮助车主顺利完成备案,业内人士总结了三大关键细节:
第一,确认改装厂资质。 并非所有改装店都能出具备案所需证明,车主应选择有“汽车改装资质认证”的店铺,或直接联系4S店(部分品牌4S店提供合法改装服务);
第二,保留改装配件发票。 线下核验时,车管所可能要求提供改装配件的购买凭证,以确认配件来源合法;若从海外代购轮毂等配件,需保留海关进口证明;
第三,提前计算轮胎外径。 轮毂尺寸扩大备案的关键是“轮胎外径不变”,车主可通过轮胎规格计算(公式:轮胎宽度×扁平比×2÷100+轮毂直径×25.4),或咨询改装店、轮胎品牌客服确认;若计算错误导致外径偏差超3%,备案将被驳回。
“备案不是‘走过场’,而是对改装合法性的确认。”某车管所民警提醒,“车主应如实申报改装信息,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若被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将面临‘撤销备案、罚款2000元’的处罚,并纳入征信记录。”
改装车政策的松动,是汽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回应了年轻车主对个性化的追求,也为行业规范化提供了契机。新增的悬浮车顶与轮毂尺寸备案项目,如同打开了一扇“合法改装”的窗,让车主能在安全框架内表达自我。但需牢记:合法是底线,个性需有度。唯有遵守规则,改装车才能真正成为街头流动的风景,而非交通隐患的源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