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领跑,西方转型难,比亚迪成市场主角

今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表现,如果只用“火爆”来形容,恐怕都还不够。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接近七百万辆,占到市场的新车销售的四成以上。对比之下,西方有点“掉队”了。有些本该拔尖的选手,比如特斯拉,在自家阵地上还算风光,可在中国市场,像比亚迪这样的国产品牌一骑绝尘,早就把售价、技术和市场份额玩得明明白白。说白了,中国这边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已经被自家主场包了个圆圆的。

中国新能源车领跑,西方转型难,比亚迪成市场主角-有驾

你要问为啥会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西方那些汽车大厂,挥洒了几十年的汽油和柴油,传统制造水平绝对一等一,可一碰上新能源技术,原来的那些宝贝家底就成了包袱。技术路径一变,老本吃不了,旧时代的榔头还想敲新时代的钉子,显然不灵了。想转型,不光要砸钱、要人才、还得有上下游配合,可新能源这活儿从电池原料到整车配套,哪一样不是中国当家做主?

西方车厂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掉队,特斯拉能在美国混出头,白宫都要拿它当样板工程。只不过现实很骨感,就拿发电和电池来说,中国这块产业链儿谁都绕不过。比拼新能源,背后是供应链和技术积累的较量,论文里吹牛皮没用,拼的是实打实的产能和市场,这明摆着是抄不来、买不到的。

到了这个份儿上,西方有点走进死胡同的味道。你说要跟中国竞争,离不开中国的规则和供应链,不跟中国玩,那只能自己从零开始,全产业链重头再来,这听着就够让老板们脑壳疼的。更难受的是,这还不光是一锤子的买卖,今天你落下一步,明天说不准整个制造业、人工智能这块基石都要停滞不前。电动汽车可不是一辆带轮子的手机那么简单,它连着芯片、算法、底层软件,还有一个超级庞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转换体系。

中国新能源车领跑,西方转型难,比亚迪成市场主角-有驾

表面上看,西方现在像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事上装鸵鸟,其实人家不是甘心落下,是没得选。从产业升级的逻辑讲,中国新能源后来居上,连发电、供电、能源配套这些基础活儿都拿下来了,再往上的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算法这些人工智能的关键应用,说白了绕不开中国。你看着是卖车,后面是技术和标准的卡脖子博弈。

中国新能源车领跑,西方转型难,比亚迪成市场主角-有驾

有些人可能心生迷惑,觉得西方再不济,好歹也是科技发达的地方,难道还会在大制造和人工智能浪潮里一溃千里?这事还真说得过去。人工智能时代,要抢占入口,必须抓牢三大板块: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这三样东西都得靠算力、数据和能源驱动。如果新能源汽车这块输了,整个链条就有巨大的隐患。传统车厂想做智能车,上头芯片要买,底层系统要跟,最后电力能源还是得仰仗中国的产业链。苹果和三星手机还能撑着点,可等中国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芯片等领域突破,西方的主导权基本就只能翻历史书了。

今年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蜂拥而至,一个比一个花哨。啥巡逻机器人、看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隔几步就让你以为自己误入科幻电影。中国这场产业大比武,不光是技术堆砌,背后还有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一步步把应用场景铺开,这可是做产业升级最肥沃的土壤。

回头看看西方再推智能汽车、机器人、手机,很难再打出“降维打击”的效果。中国这边,造芯片的,搞软件的,做车身的,连一块小小的电池壳都有几十家在卷。东拼西凑不是个事,只有齐心协力搞大生产,产业链全链条都拿在手里,技术创新才能往前窜。你想搞自动驾驶,背后算力、云平台、工业数据传输哪个环节能离得开中国?

如果单看市场份额,西方现在对新能源汽车半推半就,其实是处于“进也难、退也难”的尴尬处境。你要真上马新能源,得接受中国制定的规则和供应环境,转型成本高到天上;你不转型,很快就被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给甩远,智能出行入口直接拱手让人。外表看着平静,里面全是心有不甘和隐忍。资本和技术积淀,碰上“赛道切换”的东风,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这些年,谁都知道,产业革命里,搞不赢标准和基础设施就只能陪跑。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机器三巨头”之一,不光是经济转型的领军队,还是人工智能社会的主打入口。谁输掉了主场,就拿不到大蛋糕。中国现在粮草充足,工程师满地跑,发电和工业机器人一应俱全,这不是“爆冷门”,而是厚积薄发的实力使然。

当然啦,未来的科技赛道从来都是波诡云谲。谁笑到最后,不一定是现在手握王炸的那一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了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的风向标。如果说,下一轮人工智能时代谁“开门红”,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这条“电动赛道”上。

结尾就一句话: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的新能源车还真有点枝繁叶茂的意思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