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格局瞬息万变。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300万辆,占全球销量一半以上。其中一家曾被寄予厚望的“豪华电动新星”——Polestar极星,却选择关闭了其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一个品牌从万众瞩目到悄然退场,只耗时短短几年。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瑞典电动汽车品牌在中国折戟沉沙?是战略失误还是时势不利?我们一层一层揭开这个谜团。

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有驾

极星的退出,不仅让人感到意外,更引发了争议。有观点认为,极星从一开始就不适应中国市场,将欧洲的高端豪华理念直接搬过来,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中国,电动车厂商如雨后春笋,竞争异常激烈,极星的市场定位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既不像特斯拉那样锐意进取,也不像比亚迪那样接地气,甚至不如其母公司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极氪那么清晰。

可另一方观点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极星的失败并非源于品牌定位,而是因为“时运不济”。中国电动车市场这两年遭遇了空前的价格战,从特斯拉到国产,各品牌都在厮杀中生存,而像极星这样主打“小众豪华”的品牌,显然压力巨大。不过问题真的是因为市场变局吗?还是从一开始极星就走错了方向?

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有驾

要理解极星在中国的困境,首先来看看它背后的故事。极星汽车的“血统”确实足够高贵。2017年,它由全球知名的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联手打造,定位于高性能电动车细分市场。然而好的出身并不保证成功。按照中国市场的反馈来极星面临了一系列困局:

它的产品定价策略让人捉摸不透。从大约30万元到近80万元,价格跨度巨大,消费者很难明确这一品牌的定位。曾经推出的 Polestar 1 高达145万元,更是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买得起特斯拉高端车型的用户往往会选择操作简单、科技感更强的产品,而寻求豪华车体验的用户又更愿意为更知名的品牌买单,例如奔驰、宝马或奥迪。结果,极星夹在中间,失去了两头的市场。

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有驾

其次是产品本身定位上的缺陷。极星虽然在性能和操控上做得不错,可是在与中国市场更契合的智能化体验,以及用户最看重的续航方面,它并没有给人惊艳的表现。极星强调环保和可回收材料,但这些内饰元素并没有被中国消费者广泛接受,反而显得过于“小众”。消费者买豪华车,追求的恰恰是无处不在的奢华感,而并非艺术家气质。当“高端环保”遭遇中国市场的“性价比”心态,注定难以占得上风。

消费者的反映也不迷糊。有车主直言,虽然极星设计漂亮,但实用性令人失望,比如车内的空间较为局促,后排舒适度一般。而正在观望的潜在用户则表示,面对这样的价格,他们宁愿去买更知名的品牌,至少更有面子。不够深入的本土化体验,成为极星在国内最显著的痛点之一。

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有驾

表面上极星的上海门店关闭后,一切似乎归于平静。公司回应称,转战线上销售,门店关闭不会影响用户权益。对于极星这样一个定位高端的品牌而言,不管是体验还是品牌建设,线下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是普通品牌可以轻易舍弃的东西,转移到线上销售,或许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更耐人寻味的是极星团队的内部变化。数据显示,极星自2017年成立以来,中国区总裁已经换了7次,这种频繁的换帅情况在任何一家企业都堪称罕见。一个团队一年之内需要适应新的领导方向,那公司战略发展又怎么可能稳定下来?更不用说,极星中国的很多决策权都集中在远在欧洲总部的瑞典,这让中国团队即便有再高的市场敏锐度,也难以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回应。

极星退出中国市场:豪华电动车为何水土不服?-有驾

实际上,极星的母公司吉利早已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拯救这个品牌。2023年,吉利还与另一子公司星纪魅族成立了“极星科技”,希望通过更加本土化的运营来扭转局面。然而这一计划最终也没能推翻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处境,仅持续了一年半便宣布收缩。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家从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的“豪华车新星”,在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就在极星中国退守线上销售的消息传来的另一重磅信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极星的全球市场表现却出奇好,从2020年到2024年,每年销量都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去年,全球零售销量达到了44,482辆,增幅超过36%,这似乎与中国市场的惨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极星已悄然展开了一场全球业务布局调整。在应对欧美对中国电动车高关税时,极星计划将 Polestar 4 的生产转移至韩国,并计划将 Polestar 7 投产至欧洲。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更是极星对它未来市场前景的一次积极回应。可以看出,虽然在中国“水土不服”,但极星并未放弃全球电动车竞争舞台。

极星汽车还进一步进行技术协同,它借助吉利旗下极氪汽车的浩瀚架构平台,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快新车型的迭代。这意味着极星在全球范围正在逐步调控自己的节奏,或许它目标明确,一步步谋划着未来的大动作。

很多人可能会惊讶,为什么极星能在全球大步凯歌,却在中国栽了大跟头?一个观点认为,这或许与它对市场的理解存在显著偏差。中国是全球最重视续航和智能体验的电动车市场,但极星依然死死扭住“性能”和“豪华”,将绿色环保当成卖点,这种与本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背道而驰,无疑是战略上的失误。而在欧洲和北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显然更接近极星设计之初的预期,这是它全球市场能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尽管极星在全球展现出一定韧性,但它的未来并不全是光明。其在全球的经营数据也并不乐观。截至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的资产合计36.43亿美元,而负债却高达79.09亿美元,几乎接近资不抵债的边缘。与曾经高达280亿美元市值的辉煌相比,现在的18.67亿美元已然缩水超过90%。巨大的财务压力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极星的全球扩张也并非一帆风顺。计划将生产转移至韩国和欧洲,虽然能够规避一些地区性关税问题,但这样的调整也意味着极星不能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反而进一步推高了生产和运输成本。要知道,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性能之争转向了成本与服务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极星若不能迅速完成产品本土化和流程优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竞争对手发力更快更智能的新车时,极星也没能跟上潮流。比如特斯拉不断壮大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比亚迪的车型设计和产品性能更新迅猛,甚至连吉利自己的极氪品牌也能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更接地气的营销方式占领市场。相比之下,极星的反应速度似乎让人觉得有些冷漠。

看了如今极星的在华表现,实在要给它竖起一个“悲凉”的大拇指。也许有人会觉得,极星依然是一个成功的全球品牌,其设计美学和精湛的性能足以让人心生敬佩。但我们不禁要问,豪华汽车不应该只是精美的艺术品,而更应该是一种服务大众的工具。极星在全球看似稳步增长,但高昂的负债和让人捉摸不透的战略,真的能支撑它长久走下去?

归根结底,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更多反映的并不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特殊,而是这家瑞典品牌对新时代市场需求的错判。当消费者要的是性价比优先时,极星却送来一条混乱的差异化道路。而论及到底是“艺术”重要还是“商业逻辑”制胜,它可能真还没有给出答案。

对于这样的极星,有人说它是过度偏执导致的失败,有人说它是在守护初心,但它真的会在混乱的市场中复兴吗?还是最终成为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一颗流星?你在选车时,会更看重内饰的环保理念还是它的性价比呢?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