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哥们去了一个叫什么新天地玩车节的地方,看到了林肯的展台。
讲真,这个场面就非常魔幻。
在一个所有人都杀红了眼,把价格战打成“圣杯战争”,把技术发布会开成“修仙大典”的时代,林肯老师,非常平静地,在那里,跟你聊“舒适”。
我当场就悟了,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渡劫。
林肯的行为艺术突出一个“不务正业”,当所有友商都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他们不说话;当所有人都开始卷自动驾驶,号称自家AI能比你妈还懂你的时候,他们也不说话;当价格战打到厂家CEO和经销商抱头痛哭的时候,他们还是不说话。
现在,他们突然开窍了,搞了个展台,主题叫“全维度舒适”。
什么叫全维度舒适?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套佛家组合拳给你打上来,让你在车里立地成佛。
眼睛看的是什么流线设计,氛围灯光;身体陷进那个巨大的,堪称“灵魂压缩毛巾”的座椅里,一沾上就感觉自己被物理超度了;耳朵听的是什么高级音响,主动降噪,让你听不到外面友商的哭喊;鼻子闻的是什么森林空气,仿佛下一秒就要羽化飞升。
就问你怕不怕?
同行看了都得傻,我们这儿刀刀见红,血流成河,你们在那边搞起了高端SPA?我们这是黑暗森林,你们那是开心农场?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的变种。
常规的掀桌子,是我活不了,你们也别想好过,直接自爆,用价格把所有人都拖下水。
而林肯的玩法是,你们打你们的,我直接把我的桌子搬到另一个次元,你们在凡间用物理定律厮杀,我在我的结界里讲“道”。
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你必须得承认,有些东西它就是不讲道理。
就像你永远无法跟一个奔驰车主解释为什么另一个牌子的车配置更高还更便宜。因为对他来说,那个三叉星徽就是最大的配置,就是信仰。
林肯现在也在赌这个,赌市场上还有一批人,他们对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不感兴趣。他们的人生已经够累了,不想再在车里学一套新的操作系统,不想跟一个“机你太美”的人工智障斗智斗勇。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移动的“安全屋”,一个能把外界所有纷扰都隔绝开的铁盒子。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这个逻辑,有那么一点点感同身受。
因为我真的开过那些所谓的智能汽车,半夜三更,车机突然给你来一句“主人,你想我了吗”,吓得我差点把车开进绿化带。自动驾驶也是,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个决策是想带你回家,还是想带你见佛祖。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实验室里,而在于郑州街头的老头乐大军。只要老头乐们还在横冲直撞,任何L4、L5都是扯淡。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在这种混沌的现实面前,林肯说,我不玩了,我摊牌了,我给不了你未来,但我能给你现在。
我给不了你星辰大海,但我能给你一个舒服的腰靠。
这简直是疯了!
这种逻辑就像什么呢?就像两个绝世高手在华山之巅比武,剑气纵横,天崩地裂。突然其中一个说,诶,我们先停一下,我给你表演一个我新练的泡茶手艺,你看我这套茶具,大师开过光的。
另一个高手当场就懵了,这还怎么打?心态直接就爆了。
林肯现在干的就是这个事。
它在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去解构这场惨烈的内卷。它把产品从一个工业品,强行扭转成一个体验品,甚至是一个精神寄托品。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在给一个武林高手分析为什么他不应该用剑,而应该用热毛巾敷脸。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怪?是有点怪。
你看,它的目标用户画像就非常清晰了:那些在社会上已经被毒打得差不多了,不再相信什么宏大叙事,只想安安静静地从A点到B点,顺便在路上睡一觉的中年人。
他们买的不是车,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的……灵柩。
讲真,我上次腰疼去看医生,他推荐的椅子还没林肯这个舒服,但这并不能让我花几十万买个理疗仪。
所以林肯的这种“舒适”哲学,一方面看,是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差异化定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脱。
但另一方面,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无奈的退守。因为在主流战场上,在科技、在成本、在营销上,它确实打不过那些已经“成仙”或者“成盒”的新势力们。
它只能退守到“舒适”这个最后的,也是最玄学的阵地。
加大,加大,再加大。
把座椅加大,把静音加大,把品牌故事的逼格加大。
用一种类似宗教的仪式感告诉你,我的车,是能给你带来内心平静的。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林肯的“舒适”哲学,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撤退,也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总有人愿意为“不折腾”付费。
但你别说,这沙发坐着是真他妈的舒服。
所以,逻辑算个屁。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