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的喧嚣还未尽褪,零跑汽车那款瞄准Z世代的B01,确实赚足了噱头。宣称650公里的巡航里程,高呼“一周一充”乃至“半月一充”的口号,这对于苦于电量短板的打工人而言,简直如久旱逢甘霖。不过,且慢,在掏腰包之前,咱们得细细盘算这背后的门道。
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是,现如今的新能源车企,张口闭口便是“全栈自研”。零跑此番亦不例外,仿佛不用自家手艺,就低人一等。这股“自研”热潮,究竟是底气十足的技术宣誓,抑或另有隐情?
坦白讲,起初我也觉得这“自研”颇为扬眉吐气。毕竟,谁不想执掌命脉级科技?然则细究之下,这“全栈自研”四字,个中乾坤甚大。汽车工业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单枪匹马的年代了。全球供应链精耕细作,每个环节都有专精的供应商。一家车企,从芯片到电池,从电机到电控,事事躬亲,委实划算吗?真能保证在每个领域都独占鳌头?
这便抛出了一个诘问:车企何以如此热衷于“自研”?一种论调是,为了撙节开支。将核心技术攥在手里,便能摆脱对供应商的仰赖,削减中间环节的利润抽成。可问题也随之而来,研发投入亦是一笔巨款啊!况且,单打独斗搞研发,难免踩坑,试错成本着实不菲。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技术自主可控。尤其是在芯片等要害领域,倘若受制于人,一旦遭逢国际局势变幻,或是供应商断供,那整个车企恐怕都难逃瘫痪厄运。此话不假,但反过来说,完全闭关锁国,果真就能确保技术领先?
我有个朋友在某家新能源车企做采买,他向我倒苦水,现下有些车企为了“自研”,硬着头皮也要强上。明明供应商的产品更老道、更稳妥,但为了凑齐“自研”的指标,硬要用自家的货色,结果问题迭出,售后压力山大。这到底是技术精进,还是自掘坟墓?
置身于消费者的立场,我们更在意产品的效能、品控和价格。至于是否“全栈自研”,其实无关宏旨。倘若“自研”是为了提升产品力,压低成本,那自是美事一桩。但若“自研”仅为迎合某种市场风向,抑或遮掩自身技术短板,那消费者可得擦亮眼睛了。
再往深处探究,这股“自研”风潮,亦映衬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表征。过往,我们习于“拿来主义”,径直引进境外的技术和产品。如今,伴随经济实力的日渐壮大,我们开始孜孜以求自主创新,试图掌控产业链的主导权。这固然值得嘉许。
然而,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更非为了“自研”而“自研”。我们需要的是开放合作,取长补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埋头苦干,攻克核心技术。莫忘了,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亦是构筑在大量引进海外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回到零跑B01,650公里的续航固然诱人,但更关键的是,它能否经得起市场的千锤百炼。毕竟,真金不怕火炼,好产品终归要靠口碑佐证。
末了,我想说的是,对于“全栈自研”这件事,我们既要心怀戒惧,也要予以鼓励。戒惧的是,莫让“自研”沦为一种政治正确,或是一种营销噱头。鼓励的是,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更多有担当、有气魄的企业,敢于迎难而上,攻克技术壁垒,为消费者奉上更优异的产品。这才是“自研”的真谛所在。当我们惯性地将“自研”视作进步的圭臬时,是否忽略了它可能滋生的资源错配和效率折损?这或许才是我们应当深思熟虑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