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市场,真是热闹非凡。
就在大家还在议论长安汽车升级为一级央企,和东风汽车的重组计划告吹这事儿的时候,东风汽车自己却没闲着,反而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连串的大动作接踵而至,让市场看得有些眼花缭乱。
这家老牌的汽车巨头,究竟是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还是已经找到了在新能源时代破局的新路径?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东风最近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操作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和考量。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东风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神操作”:让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准备去香港上市,而自己的上市公司主体“东风集团股份”却要从香港退市。
这听起来有点绕,简单来说,就像一个大家庭,决定把最有出息、最有前途的那个孩子推到台前,让他独立去闯荡、去融资、去发展,而家长自己呢,则暂时退居幕后,先把自己家里那些老旧的、复杂的事情给理理顺。
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里面有三层深意。
第一层,是为了解决一个非常尴尬的现实问题:东风集团股份在香港的估值实在是太低了。
低到什么程度?
截至2025年7月底,它的市净率只有0.25倍。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你家里有一堆东西,账面上算下来值100块钱,可是在市场上,别人只愿意出25块钱买。
这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对你这家公司的未来非常不看好。
估值这么低,公司想在股票市场上再融资来发展新业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没人愿意投钱。
所以,东风干脆决定,这个不被看好的“壳”我不要了,我退市,不陪你们玩了。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把这个低效的融资平台放弃掉。
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把“宝贝儿子”岚图汽车的价值给真正释放出来。
跟母公司估值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岚图汽车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2024年交付了超过8.5万辆车,同比增长了70%,进入2025年,更是连续好几个月销量都突破了一万辆,而且公司自己也说,预计今年就能实现全年盈利。
这么一个绩优股,如果一直被包裹在东风集团这个庞大且传统业务正在下滑的体系里,它的价值就很难被市场单独看到。
就像一个班里的学霸,如果总跟一群成绩平平的同学算平均分,那他的优秀就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让岚图独立上市,就是把它单独拎出来,放到和“蔚小理”、小米这些新能源明星企业同一个赛道上,让资本市场用全新的眼光去评估它的价值。
这样一来,岚图就能获得与其新能源属性相匹配的估值,也能更容易地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第三层,是为了整理内部混乱的业务结构。
东风体系内有好几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交叉重叠,有造乘用车的,有造商用车的,还有造零部件的,甚至还搞金融和物流,整个体系显得非常庞杂,管理效率也不高。
通过这次“岚图上、东风退”的操作,东风可以开始逐步梳理旗下的资产,先把最有潜力的新能源板块独立出去,未来再对乘用车、商用车和零部件等传统业务进行更专业的整合和划分,让整个集团的架构变得更加清晰和高效。
当然,东风之所以要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本原因在于其正面临着严峻的经营挑战。
从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就能看出来,东风的处境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增长了33%,达到了20多万辆,这说明转型方向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曾经为东风贡献了大量利润的合资品牌,比如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销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分别下降了23.5%和37.4%。
新业务的增长还不足以弥补传统业务的萎缩,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公司的销售收入虽然增长了,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暴跌了92%,几乎没赚到什么钱。
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也是所有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阵痛。
面对这种局面,光靠资本运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际业务上“动手术”。
于是我们看到了东风的第二步棋:果断剥离传统燃油车业务的核心资产。
前不久,东风正式挂牌,准备转让自己持有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的股权。
发动机是燃油车的心脏,卖掉发动机公司的股权,这个信号意义非常强烈,它几乎是在向外界宣告,东风正在系统性地退出燃油车产业链,要和那个时代做一个彻底的告别。
虽然这家发动机公司上半年还实现了盈利,但它的营业收入同比缩水了六成,这清晰地表明,燃油车的动力系统业务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
甩掉这个包袱,不仅可以回笼一笔资金,更重要的是能让公司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聚焦到新能源战略上。
在剥离旧业务的同时,东风也在整合自己的新业务。
过去,东风旗下的自主品牌风神、奕派、纳米,有点像各过各的,资源分散,甚至存在内部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风新成立了一家名为“奕派科技”的公司,把这三个品牌统一收归旗下进行管理。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而是要把技术平台、供应链采购和销售网络全部打通,形成一股合力,改变过去那种“九龙治水”、重复投入的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在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战斗力。
最后,东风也意识到,在如今这个高度复杂的汽车产业里,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看到东风在近期密集地与外部企业展开了战略合作,努力构建一个强大的“朋友圈”。
比如,和中国中化合作,是为了在汽车新材料领域进行创新,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和京东集团合作,是希望利用京东在数字化营销、智能物流和用户生态方面的优势,提升自己的销售效率和用户服务水平;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德赛西威合作,则是为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技术上补齐短板,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这些合作表明,东风正在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制造商,转变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构建者,通过强强联合,来为自己的转型之路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