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深蓝汽车又准备搞一次增资“补血”,说的直接点,就是又要拉钱进来,给自己续口血。
你可能会问,深蓝汽车背后不是长安汽车吗?
央企亲爹还会差钱?
要我说,现在不差钱的公司真没几个,尤其是造车这事,烧钱速度那叫一个快,钱用起来跟流水似的。
所以,深蓝这几年亏掉个百亿不是啥稀奇事,反而挺正常的。
新能源车行业现在就跟以前的互联网创业一样,谁家不亏钱反而看着不太正常。
但你要细琢磨,亏钱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
很多人一听到亏损,脑子里立马跳出来“这公司要完蛋了”这几个大字。
其实真不是。
咱们看看特斯拉、蔚来这些年烧过多少钱?
亏损几十亿都不带眨眼的,最后不是也熬出来了?
深蓝汽车现在亏损,反而说明还在拼命扩张,拼市场、拼销量、拼品牌。
要是有一天它不亏了,反而要琢磨琢磨是不是准备躺平了。
再说了,这钱到底烧哪去了?
你要是全都拿去发工资、请KOL、办发布会,那当然是作死。
但是,深蓝汽车这两年营收一直在涨,销量也不停地往上窜,产品线又不断丰富,看起来还真不是瞎烧钱。
2024年营收372亿,亏损15亿多,2023年营收269亿,亏31亿,2022年营收156亿,亏32亿,营收一年比一年高,亏损倒还往下降,这说明钱花得还算有点价值。
有意思的是,深蓝汽车的销量今年前十个月同比猛增了57%,光十月就卖了三万多辆,这数据摆出来可不是小菜一碟。
问题来了,销量这么猛,为什么还亏钱?
这就得看中国造车行业的“魔咒”了。
大家都在压价抢市场,谁都不肯先涨价,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利润薄得跟纸片似的。
深蓝汽车现在的产品,无论是SUV阵营还是轿车系列,价格带都卡在12万到30万之间,主打性价比、配置卷到天花板,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
你让它怎么不亏钱?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央企造车和民企打法到底有啥区别?
按理说,央企有钱有资源,招人容易,上下游供货也能压价,理论上比民企有优势。
但其实现在这个市场,谁效率高谁能活下来。
央企做事难免有些条条框框,灵活度没民企高,但是长安汽车这两年明显也在变,深蓝汽车的产品分增程和纯电两条路,给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没搞“一刀切”的执拗做法,这算是和市场保持同步了,至少没玩命搞行政命令那一套。
深蓝汽车这些年连着增资两三轮,每次都拉进不一样的投资方,有人说是不是股东太多了、搞得太复杂?
但你想想,造车跟做快消品不一样,单靠一个爹你就指望能把事儿做起来?
现在谁家造车不是拉着基金、产业资本一起上?
这也是分担风险,万一车造崩了,谁都不会赔得太惨,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不然你让长安汽车自己背百亿亏损,它也受不了,换成你我我们也不干。
有朋友又问了,亏损这么多,深蓝汽车到底还能烧多久?
要我说,这种事情看两个方面:一个是钱还能不能融下来,另一个是销量能不能一直往上涨。
现在新能源市场还是在上升阶段,只要手里有新产品、销量能冲,钱肯定能继续融到。
你看这次深蓝汽车增资,平台上说要“择优确定”,其实就是挑投资人,谁的钱便宜、资源多、能帮到公司,才让进来。
现在是卖方市场,深蓝汽车不愁没人投,愁的是谁能带来真正的价值。
不过咱换个角度想,这种增资扩股,最终能不能让公司真的健康起来?
你看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多残酷,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都在卷技术、卷价格、卷服务,卷得大家喘不过气。
深蓝汽车虽然背靠央企,优势明显,但要是不能把亏损控制住,时间长了没准又得来一轮“瘦身”或者战略调整。
毕竟股东再有钱,也不可能无限制地烧,最后还是要看能不能找到盈利的突破口。
说到盈利,深蓝汽车现在做的其实就是“规模优先,利润后置”。
先把市场盘子做大,把品牌叫响,把销量堆起来,等到技术成熟、成本下降、供应链稳了,利润自然就能出来。
你看当年手机行业,小米也是这么干的,前几年不怎么赚钱,用户基数做大后,开始慢慢赚钱,这套路其实挺像的。
造车只是把钱烧得更快,人更累而已。
那有的人就问了,深蓝汽车产品到底有啥过人之处,能撑起这些销量?
其实你仔细看看它家车型,基本覆盖了从入门级到中高端,12万到30万这个价格段,几乎是中国工薪家庭和年轻人买车的主力选择。
SUV、轿车都有,增程和纯电搭配,既能满足不想充电的,又能吸引想体验电车加速的,主打“灵活选择”。
这打法其实很聪明,不像有些品牌一口气就全搞纯电或插混,直接把自己市场给缩小了。
深蓝这种路数,更容易抓住不同需求的用户。
当然了,销量高不等于质量好。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家都知道,产品更新迭代太快了,今天你是最新技术,明天别人也能做出来。
深蓝汽车要想一直保持高增长,就得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下狠功夫。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不光看价格,更多是看智能化、配置、颜值这些东西,谁能在这些点上做出差异化,谁就更容易活下来。
但你要说深蓝汽车未来一定能成为行业领头羊,我觉得还是得看后面两三年怎么走。
亏损已经减半,营收还在涨,这是一种正向信号。
但新能源行业不确定因素太多,政策、技术、补贴、市场情绪都在影响公司命运。
你看去年政策一变,补贴少了,很多小厂直接倒闭,资金链断了就完蛋。
深蓝汽车虽然背后有央企托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拼产品力和服务。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深蓝汽车对外老说自己是“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其实这也是一种品牌背书。
现在消费者对央企还是有信任感的,觉得靠谱、不容易跑路。
以前买民企车还担心哪天黄了没法修,现在买央企品牌,心理踏实点。
这对深蓝汽车来说,是个天然优势,但也意味着责任更大,产品和服务要经得起考验,否则砸了央企牌子,损失更大。
有人说,现在增资扩股,深蓝汽车是不是准备要上市了?
其实这很有可能,现在中国新能源品牌都在排队IPO,谁先上谁就先拿到融资和市场关注。
不过上市不是终点,反而是公司管理和运营的大考,资本市场不是傻子,亏损能忍一阵,不能一直忍。
深蓝汽车要是能在上市前把亏损再压一压,或者拿出盈利的样子,那估值肯定更漂亮。
讲了这么多,回头琢磨,其实深蓝汽车这次增资,不是简单的拉钱,更是一次公司战略和市场信心的检验。
投资人愿不愿意继续跟进?
消费者还买不买账?
公司有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护城河?
这些才是最关键的。
市场现在卷得不行,品牌多如牛毛,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最后还是那句话,造车这事永远是九死一生,亏损是常态,增长才是硬道理。
只要深蓝汽车能保持销量高增长、亏损持续收窄、产品不断创新,钱就有可能一直烧下去,大概率跑得出来。
要是真跑不出来,也不用太意外,毕竟这是个马拉松,但至少现在深蓝还在赛道上,还能拉到投资人的钱,说明它还有故事可讲,还有梦想可追。
市场里的戏,从来都是边跑边看,谁都说不好下一步会发生啥。
咱们也只能接着看,看看深蓝汽车到底能不能跑到终点,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蓝色奇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