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吹得有点过猛,会议室里冰凉一片。李想坐在椅子上盯着投影上的数字,18,000——20,000,那是个目标,也是威胁——和2015年摆在他面前的“资金余额只剩5万块”的冷光差不多冰冷。书桌边有咖啡、苟且的能量棒和一堆工业味极重的细节:那台被网友嘲为“棺材车”的理想MEGA模型,团队灰头土脸,设计师表情像在参加法医鉴定。这就是高端纯电赛道:没有人夸你漂亮,只看你能不能活下来。
假如你是李想,或许能理解他的焦虑。你要在理想i8、i6、MEGA三个车型上实现月销1.8万-2万台的稳定交付——这听起来比房产、旅游、汽车3选1时的商业课题更像一场犯罪心理博弈。你不是在谈理想,而是在跟现实抛硬币,正面是存活,反面是淘汰。
事件很简单,理想汽车要在纯电高端市场“保五争三”。李想在社交平台上,带着难得的乐观,说出了今年底之前的销量计划。i8、i6、MEGA三头马车,拉着理想冲进纯电赛道的泥潭。而在距离他“18岁月入2万、24岁身价过亿”的故事线最远的地方,他经历的并不是剧本里酷炫的职业成就,而是一次次银行卡余额清零的恐惧、泡沫数据与实际利润的偏差,以及流量与口碑的两难。
你说这是热血创业吗?在车企圈这更像一场马拉松式淘汰赛。何小鹏说过,五年之后中国车企大概只剩五家。并不是说只有五家造车,其实是说,这市场最终只允许五家成为“幸存者”。至少在他和罗永浩互怼的播客间隙里,没有哪一家的名字能被认定已经拿到船票。你朝着赛道拧拳头,期待成为那五家之一,但没人保证你不是和一群短跑健将比长跑。
从理想到小鹏,从罗永浩鼓舞到丁磊的友情借款,整个行业的风气倒更像是“今天烧钱留下明天的门票,明天下午门票就可能作废”。八十万可以撑两年,也可能两个月后连电池都生产不出来。即使是全球视角下的特斯拉,今年也出现了起伏。你如果喜欢悬疑片,现在可以跟进:接下来五年,谁掉队,谁登顶?谁被骂“棺材车”,谁被捧到“国民车型”?没人知道答案。
说到这,我不打算用励志的五毛特效把李想的故事包装成一句“理想终会发光”。相反,我更相信证据、逻辑和推理本身的冷静。第一,纯电高端市场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这里没有绝对安全的护城河,技术代差、资金储备、供应链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掉队的可能,无论你多努力。第二,无论理想还是小鹏,能否跨过销售与盈利的门槛,甚至能否在“被黑”与“被流量冲击”的风口浪尖上站稳脚跟,都取决于企业硬实力和抗风险弹性,不只是产品销量的数据游戏。第三,这个赛道没有“乐观就能成功”,也没有“群众自发力挺”。一旦定位失误或产品翻车,市场会用最直接的方式清算——流量反杀,口碑崩盘,行业冷潮一波接一波。
李想被黑、MEGA设计被嘲,是流量时代的常态,也是创始人要扛的公关风险。范围从产品本身到品牌形象,无一幸免。你可以选择短时间内“立刻改造型”来换取一口气,但也很可能被下一个流量风暴带翻。就像法医判断案情,很少有单一证据,更多时候是多个因素叠加,最终定性成批量死亡或者无罪释放。企业家不是法官,没有铁证,也不会被判无限永生。这行没有一定的赢家,只有下一步的幸存者。
当然,作为旁观者,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想:你选择纯电SUV赛道——因为它足够难,有挑战,也许更容易赢出身位。你没选房地产,因为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没啥产品力。你没选旅游,因为不是你的风格。所以你下了最难的赌注。但高难度的选择,意味着失败的代价更惨烈。你打得好,五年后行业风向换了一轮;你打得不好,五年后你连盘点库存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有个职业病:每次看到企业家讲理想,我都先审视证据逻辑,再看他有没有预案。就像有人问法医:“你觉得这案子能破吗?”我通常回答:“死者本人能解剖,但活人还是要靠活着。”企业家做梦想的时候,也许会问自己:“我有足够的存活能力吗?我能在行业凶险时,守住现金流和品牌形象吗?”你看罗永浩、丁磊之类的资金能救急两年,但五年以后,就算你的PE和市盈率都很漂亮,也抵不过现实的一次回档。顺便自嘲一句,做法医的现在反而更喜欢看企业家的尸检报告——谁的产品真抓住了需求,谁只是靠流量苟活。当流量用完了,谁才是真的“案值巨大的嫌犯”。
最后,不做绝对判断。五年后,中国车企到底还剩五家,还是多了几家“死而复生”的僵尸品牌?理想能不能坐稳前三?高端纯电市场是不是只有烧钱和比惨?行业变迁的淘汰率到底体现了技术升级,还是资本博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现场勘查和长跑式观察。
你会怎么选?是在变局里卷边,还是在流量和口碑双杀中默默撑到最后?是相信高端纯电赛道“保五争三”的目标,还是盘算每个月的流量风暴能带来何种蝴蝶效应?证据未完,推理未止。等五年后市场收尸时,别忘了带一份自己对“赢”的理解。
你觉得,车企的活路在技术?在产品?在流量?还是在一场没人能交割的马拉松困局里?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