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号这天,理想汽车给全国AD Max车型推送了OTA 8.0系统,说是智能驾驶“全面领先”,直接宣告上位。CEO李想也没藏,那话说得直接:“现在只是残血版,以后升级还多着呢,用户用得爽,咱就接着改。”这态度,算是既诚实又自信。
这次升级的最大噱头就是VLA司机大模型——理想掏出来的智能驾驶武器。按官方解释,这玩意儿不光会上路,还能听懂车主指令,跟人交流,连车主的习惯都记得住。一开始,理想把智能驾驶的进化分三步:第一代靠规则和高精地图,机械式死板操作;第二代加入端到端和视觉语言模型,说是到了哺乳动物的水平,会一点儿基础学习;第三代,也就是现在的VLA,理想号称“像人一样开车”。这一回不管吹不吹,系统确实能识别路面、能理解对话,还能根据实际路况推理和行动,比过去的死板辅助驾驶要灵活不少。
这升级,不只是多了几个新指令那么简单,而是架构彻底翻新。VLA用了那种多模态融合,把空间感知、语言互动和行动决策合成到一块。不光是摄像头和传感器一起算账,还是通过3D视觉和语音交流来生成驾驶动作。模型还能链式思考,分析复杂指令,预测路上的“马大哈”司机和行人下一步干啥。训练流程也变聪明了:先学交通常识和物理规则,再添真实驾驶数据做博弈,最后用强化学习提升安全和舒适度。
说点实际的,用户数据最有说服力。自打VLA上线,辅助驾驶的每日使用率涨了大约三倍,里程渗透率翻了2.2倍。说明大家不仅愿意试,还真觉得好用。有的人甚至开了一天就蹭着自动驾驶跑了七百多公里,轻松跨城没啥心理压力。自动泊车功能也挺受欢迎,日使用率直接翻两倍多。用户反馈尤其夸三个点:避让更像人,坐着更舒服,泊车有惊喜。这些,都是老百姓花钱投出来的信任。
不过风头太劲,也引起点争议。最热的功能是“远程召唤”,顾名思义,可以在任意园区、地下车库让车自己开过来,车主直接上车出发。结果,刚推出来不久就有人举报,官方立马停推,说要依法依规慢慢弄。这事对智能驾驶行业来说不算新鲜,技术快了,法规没跟上,总归得有个磨合。理想的回应还算稳妥,先把安全摆头条,别一股脑地把用户往“前沿试验”里送。
当然,能够撑起这阵仗,理想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首先是数据,49亿公里实车日志,啥路、啥天气都跑过,练兵扎实。算力方面,云端集群能跑到13EFLOPS(这个单位就理解成可劲算),给模型大规模仿真开路。工程落地也不马虎,VLA能在自家芯片和主流芯片上都跑得挺顺,用更高效的推理方式压榨召唤速度,日常仿真测试高达三十万公里,总累计已经突破四千万公里,基本能模拟绝大多数情况。实车实验成本、风险都比老派方案低太多。
这次升级还带动了行业洗牌。理想不再是只会追、跟着别人跑的小弟,而是第一波定规则的厂商。别说别家,国内外的大玩家估计都得加快自家VLA同行技术的投入,免得被甩在后头。理想的目标是,到2026年,远程接管的平均里程做到一千公里以上,可靠性逐步飙升,连自家芯片都在研发路上,想让软硬件一起提速,搞一个“全家桶”智能驾驶方案出来。
VLA是理想第三代智能驾驶的重头戏,最大的突破不只是技术,更是理念。过去,辅助驾驶是个单一工具,只会按规定动作来,现在VLA把视觉、语言和行为打包成一套,像是专属聪明小助手。用户看的到了,体验好了,安全放心了,自然愿意用得越来越多,模型反馈数据越多,迭代升级越快,形成一套良性循环。
说白了,这场升级从技术到工程、再到用户体验和数据积累,理想都压了一大把筹码下注。辅助驾驶使用率和里程渗透率几乎翻倍,那可不是光靠营销吹出来的。从模式创新到扎实的工程研发,再到用户“用脚投票”形成的数据反馈,这波理想是真的主动抢跑。
行业迎来新轮“洗牌季”,大家都得重新站队。理想这次打的是大模型和多模态融合的高端牌,没留后路。各家如果不跟着升级,迟早只能跟在后头吃灰。法规、安全这些问题必须正视,但技术更新的脚步不会止步不前。
最后,这一轮智能驾驶热潮,才刚开了个头,各路诸侯要么灵巧转身,要么干脆下场搏一把,不爱“抢跑”的也得跟着升级。谁能在这条路上成为领头羊,最终还得看谁能坐稳“司机”的位置。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