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热闹得很,但有一个现象,怎么说呢,听起来确实挺吓人的——有些新能源车企,卖得越多,亏得越大。
拿小米的新车来说,前脚刚官宣上市,网上就有人翻出之前小米造车项目的投入金额,说2022年全年烧了120亿,亏得连底裤都快没了。再翻翻其他造车新势力的数据,零跑亏了51亿、哪吒亏了29亿、蔚来也亏了144亿。你没听错,不是营收,是亏损。这么一算,特斯拉都已经开始盈利了,国内这些新势力居然还在用几百亿的亏损搞事情?这是纯粹“烧钱干活”,还是另有故事?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个个拆开看。
先说销量,小米的YU7还没上市,但蔚来、哪吒、零跑这种已经成熟的新势力,销量其实都在涨。哪吒去年卖了15万辆,零跑也有11万辆,蔚来虽然贵一些,但也卖了12万辆。拿这数据跟传统车企一比,问题不算小——长安卖了234万辆、吉利卖了143万辆,哪吒、蔚来这些还真就是个位分母里的小数点。
销量小就不说了,看营收吧。哪吒的营收是120亿,零跑是120亿,蔚来稍微多点,490亿。对比传统车企,长安营收1218亿,吉利1480亿,还是被大幅甩开。但问题来了,哪吒亏损29亿,零跑亏损51亿,蔚来亏144亿,亏损比例那么高,钱都去哪了?
答案很简单——研发和营销。
我们再往下看看新势力的研发投入占比。蔚来2022年研发费用是100亿,哪吒是23亿,零跑是20亿,研发占营收比都能达到20%-30%。什么概念呢?对比一下吉利、长城这些传统车企,它们的研发投入占比一般在5%-10%。换句话说,新势力每赚一块钱,大概有两毛到三毛直接扔进了实验室,而传统车企这一占比可能最多就是零头。
研发“烧”得多,营销其实也没省钱。看看小米吧,手机行业出身,营销一贯是它的强项。现在造车一上来就玩情怀营销,拉法拉利的设计水平做对比,连马力都干到691匹,谁看了不说一句“拉满了”,但这背后就是大把的广告费和宣传费。更别提线下体验店、用户运营还有各种补贴,这些都不是小钱。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这些新势力就真的“乱花钱”了?也不全是。
往回看几年,蔚来2019年那会儿也被喷是“烧钱魔王”,但它的用户体验、服务口碑确实靠钱堆起来了。换电站、免费续航服务这些,都让它在BBA的围攻下活了下来。研发投入更是关键,新势力的车机系统、座舱智能化这些年跟传统车企拉开了代差,背后没有研发砸钱,这些东西不可能凭空出现。
再看传统车企,其实这些年也在跟着“烧钱”。比亚迪2022年研发投入200亿,占比10%,是自主品牌里最多的。而像极氪这种传统大厂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研发和营销费用比例也在拉高。说到底,这是行业大势,新能源车的技术门槛、用户运营模式都跟燃油车完全不同,不砸钱就没机会。
那这些新势力看着“亏得离谱”,就真的危险吗?不一定。我们得分清两种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是为了抢市场、铺渠道、砸技术,这种亏得有底气;另一种是真亏,像之前的拜腾、赛麟那种,钱砸下去什么都没落着。
现在来看,蔚来、哪吒这些新势力,亏损虽然大,但很多钱确实花在刀刃上。研发、用户服务、品牌建设,这些东西短期可能看不到利润,但能换来竞争壁垒。反倒是有些号称“低价跑量”的品牌,毛利率低得可怕,最后的亏损可能才是真正危险的。
最后再回到小米。它的YU7号称造型、性能、空间全面碾压对手,但考虑到它主打的市场是10万-30万区间,那毛利空间不会太大,竞争压力也会很大。所以小米要想活下来,肯定得继续砸钱搞研发、提服务、建口碑。亏损也许还会持续几年,但只要方向对,它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所以,不用被表面数据吓到。汽车行业的“烧钱”模式已经变成常态,关键是企业有没有清楚的方向和执行力。看数字只是一半,另一半要看它未来走哪一步,能不能真的跑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