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是什么概念?有的人三十五年里干过三十几份工作,有的人三十五年住了五六个地方,但张威呢,三十五年就扎在了一家企业里——东风。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咱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在这儿,张威就是那块老铁,是那种你无论东风面临怎样的变化、市场有多少风浪,始终不离不弃、风里雨里都守着岗位的人。
为什么有人能这样?他图什么?现在搞事业讲究跳槽、讲究机会,哪里有钱往哪里跑,哪里有发展往哪里扎,可张威像是逆了潮流。他说自己“就是在东风长大的”,我觉得这不光是说岁数,更是说情感。这种“长大”,是一种生命跟企业彻底绑一起、离不开的状态。他的故事里,有工厂的轰鸣,也有家里那盏老马灯。我在想,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氛围才能让一个人把自己前半生的精力全都搭进去,乐此不疲,不觉委屈?
其实中国发展的很多个阶段里,那些所谓“老工人”“老干部”们都有点这种气质:把企业当家,把岗位当成出息。张威赶上了这个历史阶段,又赶上改革开放大发展,他算是幸运的——但更重要的,是他这颗恒心在今天看着就显出可贵。
张威倒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大拿,“技术服务岗位”那是他起步时干的。“技术服务”听上去大多是坐在电脑前修修文档啥的,他当年是得跑市场、钻车底、进工地。每回客户有啥问题,他不是端着架子告诉你“一切按规定来”,而是老老实实钻进去,帮人家琢磨怎么用、用出效果来。这样的工作方式,在当下不少走流程企业已经不多了,你见过多少售后经理还愿意身子一弯钻进车底帮人家捅泥巴?这中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心”两个字。
用心服务,本来是企业发展的王道。做汽车这行,中国工厂大发展才几十年,那些想要对标合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本来就得苦下功夫。张威恰好赶上了中国汽车“出海”的那波浪潮,他的“老派”精神更像是一条未断的绳,把过去中国制造的质朴和未来中国市场的野心牢牢连在一起。
你看他在市场上怎么干的——原本就限制多多的条件下,他还能摸得门道。他不是“拉清单卖货”,而是下市场、进车队、吃灰吃土,把自家产品的毛病、缺陷、优势都摸个门清,客户一问,他有底气答。他能在东南亚挨到汗流浃背,也能在中南美熬到时差乱套,更能在中东啃下“最难啃的骨头”。市场无非两事:一个是手艺,另一个是人情。张威都不缺,他能搞定客户,也能搭得上同行,能弯下腰去,也能抬起来说事。这种人放在哪个年代、哪个行业,都一定会混得开。
市场逐步扩大,从东南亚一口气拉到中南美再到中东,你以为这是地图往外画个圈这么简单?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是一堆新问题。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气候变化、当地法规全得重新学。张威他们这一代,通讯条件不如咱们今天——你说当时连个像样的网都没有,电话费死贵,信件还得一句一句打字敲出来,更别提AI、视频会议啥了。不像今天,任何小年轻支楞手机一刷就是全球业务,他们那会儿全靠“*能吃苦+死磕到底*”。国企里这种传统,虽然容易被说成“稀泥扶不上墙”,可真要遇见难事儿,这股子死磕劲儿才最顶用。
我最佩服张威的一点,就是他把个人的事、家里的思念、孩子的成长……都压在心口里,然后用这些情感反过来催自己冲在前头。父母小时候点着马灯、工厂里拉着机器,那是多少老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市场最难的时候,他想,一盏马灯可以照亮整个家庭,现在是不是也能帮他照亮一片新市场?甚至和家人几个月没联系,也没抱怨,反而加倍用心去开拓客户。这是那一代人的坚韧。
咱们常说“工匠精神”,大多数公司嘴上挂着,其实只是拿它当幌子,真到了需要万人一心、啃硬骨头的时候,很多人是扛不住的。张威不一样,他把老派工匠的倔劲和现代市场的灵活拼一起——既能钻技术,又能琢磨人情,既能坚守信念,也能接受改变。他这样的“老将”,无论放在哪个公司、哪个岗位,其实都是宝。

咱们说企业出海,领头人大多是又能干又有战略的人。但时间长了,最根本顶得住企业灵魂、能接住市场雷打不动的,还是这群不服输的“老兵”。2014年开始,他踩上西亚的摊子。那地方不比中国,不可能靠低价走量。市场成熟,客户挑剔。唯一办法,是精细了解需求,慢慢打磨产品。这两年多,他反复跑,一批一批试,一次一次改,最后推出来的天龙KX牵引车,让不少当地人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车”。说白了,这是用一根筋的老派劲配合现代需求的紧跟,磨出来的产品。不是随便拿中国的东西去糊弄人家,而是扎实地走流程,认真地听人家意见,反复去修补,才有今天的成果。
现在很多人在企业里懒得思考:觉得老板定好路线,下面的人执行就是了;觉得打工就是等工资,混日子。可你细看张威的故事,其实每一步,都是自己争来的。市场也许不等人,岗位也许会变,但你只要真拿工作当回事儿、真想让这个岗位因自己而不同,企业和你自然就结下不解之缘。
很多人问,企业和个人到底谁成就谁?你是企业的螺丝钉,还是企业是你舞台?其实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企业给了你平台,你给企业带来增长和创新。张威说“陪伴东风出口事业一起成长,是我最大的幸运。”我觉得,那更是一种双向奔赴。三十五年里,公司因他增色,他也因公司有底气。这才是人和企业最好的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琢磨快速成功、财富自由,可你看张威,三十五年扎根岗位,也没见他哪里光鲜,哪天出名。可到今天,他还是激情满满,还是脚踏实地。更难得的是,他的家国情怀、他的坚守、他的韧劲,在这个变化得越来越快的世界里倒变成了稀缺品。我倒想问: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总觉得只要跳槽、只要创业,才是改变命运、实现价值?其实有的时候,持之以恒地干好一件平凡的事,把一项岗位任务做到极致,未必不是一种英雄主义。
张威的三十五年,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企业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不是历史的主角,但拼在一起就是时代的河流。家里的马灯、异国的道路、工厂的流水线,各自渺小,却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企业的肌肉和心脏。市场会变,技术会升级,但这种老一代人留下的“马灯精神”,其实更加宝贵——它既是面对变化的不变,也能点燃后来人不断向前的劲头。
所以啊,有时候我们总问,为啥中国品牌能慢慢站上海外?为啥有的企业能不断壮大?其实看过张威他们这样一代人的故事就很明白了——没有什么“泼天的机遇”,只有一群又一群像他一样,能熬、能钻、能扛、能变的人,把一点一滴的成绩,拼成中国企业今天的样子。这份坚韧值得所有后来人好好学一学。“马灯”不灭,中国企业才会越来越亮。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