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世界变得太快,快得有点让人反应不过来。
就拿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汽车来说,曾几何前,我们买车,首选的肯定是那些挂着洋品牌标志的合资车,觉得技术成熟、开出去有面子。
国产车呢,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可就在我们还琢磨着国产车什么时候能真正“追上”人家的时候,有一家中国车企,已经悄悄地换了个赛道,不仅追上了,甚至开始领跑了。
这家车企就是比亚迪,它最近干的一些事,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咱们先说说一件让很多人,尤其是欧洲人,感到意外的事。
欧洲,特别是德国,那可是现代汽车工业的摇篮,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牌子,可以说是在全球汽车界响当当的“老师傅”。
在他们的地盘上卖车,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可比亚迪不光去卖了,卖得还挺“横”。
就在去年,有数据显示,在欧洲某个单月,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注册量,居然超过了风头正劲的特斯拉,而且领先幅度还不小。
这就像一个外地来的厨子,跑到北京开了家烤鸭店,结果生意比全聚德还火爆,你说这事稀奇不稀奇?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价格。
大众汽车在欧洲卖的ID.3电动车,价格大概是2.7万欧元,算是比较亲民了。
可比亚迪的“海豹”一到欧洲,直接定价4.5万欧元,比国内贵了将近十万块人民币。
即便如此,想买的人还不少。
现在在德国慕尼黑的街头,看到比亚迪的“汉”或者“唐”和奔驰宝马停在一起充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纳闷,欧洲人又不傻,凭什么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一辆中国品牌的汽车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人傻钱多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比亚迪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硬货”。
就说电池吧,这是电动车最核心、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部件。
过去大家总担心电动车不安全,怕碰撞后起火。
比亚迪就研发了一种叫“刀片电池”的东西,它的结构很特别,不容易发热,安全性大大提高。
为了证明它有多安全,比亚迪做了很多公开测试,比如用钢针去刺穿电池,结果电池既没有冒烟也没有起火。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一下子就打动了注重品质和安全的欧洲消费者。
再比如底盘,以前我们总觉得德国车的底盘扎实,开起来稳。
比亚迪就搞出了一个叫“云辇”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它能根据路况主动调节悬挂的软硬,过颠簸路面的时候,车里的人感觉就像坐在魔毯上一样平稳。
这些以前只在几十万上百万的豪华车上才能体验到的技术,比亚迪把它用在了自己的车上,欧洲人一试驾,那种舒适感和科技感带来的冲击,自然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了。
当然,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来看看比亚迪在研发上有多“舍得”。
根据公开的财报,光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就花了三百多亿人民币。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笔钱比它同期赚到的净利润还要多出一倍。
也就是说,公司每赚一块钱,就拿出两块钱去搞技术研发。
平均算下来,每天一睁眼,就有一亿七千万人民币烧在了实验室里。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换来的是超过六万五千项全球专利。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到车里用的芯片,比亚迪几乎都能自己生产。
这就好比一家餐馆,不仅厨艺了得,连酱油、醋、面粉、蔬菜都是自己家后院种的、自己作坊酿的,品质和成本都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相比之下,一些还依赖采购别人零件来“组装”汽车的厂家,就显得很被动了。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连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工程师,都要组团跑到深圳去比亚迪“取经”了。
更厉害的一招是,比亚迪没有把这些好技术藏着掖着,只用在贵的车上。
它选择了一条“技术普惠”的路线。
比如它最新研发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能让汽车在不插电的情况下,油耗做到百公里三个油以下,这对于一辆家用车来说,简直是省油省到了极致。
按理说,这么牛的技术,怎么也得先用在二三十万的车上吧?
但比亚迪直接把它用在了售价不到十万块的秦L和海豹06上。
这就让很多普通家庭,用买一辆普通合资燃油车的钱,就能享受到最前沿的节能技术。
还有像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很多合资车那里,要么是顶配才有,要么得另外加钱选装,而在比亚迪的很多车型上,这都成了标准配置。
这么一来,消费者的选择就变得很简单了。
同样是十几万,一边是连倒车影像都可能没有的“丐版”合资车,一边是配置拉满、技术先进的国产车,这笔账谁都会算。
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常年霸占销量榜的卡罗拉、轩逸这些车型,现在卖得越来越吃力,不是它们变差了,而是对手变得太强了。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比亚迪的出海步伐也越迈越大。
从几年前一年出口几万辆,到今年有望突破六十万辆,这个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特斯拉在全球扩张的势头。
现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能买到比亚迪的汽车,从南美的巴西到东南亚的泰国,比亚迪不仅是去卖车,还在当地投资建厂,把技术和就业带了过去。
可以说,继手机和高铁之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过去,我们总是听说日本人夸德国车精密,美国人赞日本车可靠。
现在,轮到日本媒体惊叹中国车的静谧性,美国经销商想方设法要引进中国的仰望U8了。
这种角色的转变,背后是中国工业几十年来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企业的成功,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乃至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一次跃升。
这件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在核心技术上投入,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全球最高端的市场上,和任何一个国际巨头掰手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