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开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可能心里都犯了嘀咕,特别是那些买了哪吒汽车的车主,更是尝到了一次“智能汽车变回板砖”的滋味。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一家叫“联想懂的通信”的公司公开表示,因为哪吒汽车长期拖欠服务费,他们准备要给那些欠费的车辆停止网络服务,通俗点说,就是要“拔网线”了。
这消息一出来,车主们立马就炸了锅。
大家想不通,当初买车的时候,销售人员说得清清楚楚,这车的基础流量是“终身免费”的,听歌看电影的娱乐流量也免费送好几年,这都是写在宣传材料里的。
怎么这才开了没多久,说好的终身免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呢?
这车联网的费用,到底应该算在谁的头上?
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智能汽车行业里一个挺尴尬的现实问题。
咱们得先明白一件事,现在的智能汽车和十年前的汽车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以前的车,就是个交通工具,有个收音机能听听广播,有个CD机能放放光盘就不错了。
导航基本靠手机,或者买个外接的导航仪。
网络这个东西,对车来说,有也行,没有也无所谓。
但是现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它的一大半价值都体现在“智能”这两个字上,而智能的核心,就是离不开网络。
这就好比我们的智能手机,要是断了网,那它的大部分功能也就废了,顶多就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跟十几年前的功能机没啥区别。
智能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你想想看,你车上那块大大的中控屏幕,能实时显示路况、躲避拥堵的导航,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网络不断地从云端下载最新的地图数据和交通信息。
一旦断了网,你的导航就变成了好几年前的离线老地图,新修的路它不知道,哪里堵车它也不清楚,开着这样的导航出门,心里能踏实吗?
还有现在很多车都宣传的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这些功能在运行时,也需要通过网络获取高精度地图数据和云端算法的支持,来保证行驶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网络一断,这些功能的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就不能用了,这可直接关系到咱们的行车安全。
再说说那些方便我们生活的功能。
大热天,你想在下班前用手机远程打开车里的空调,回到车里就能享受清凉。
大冬天,你想提前热车,一上车就是暖烘烘的。
这些远程控制功能,都必须通过网络把你的指令传给汽车。
车子断了网,就等于和你的手机失联了,这些便利也就无从谈起了。
还有车辆的系统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也得靠网络下载更新包,才能修复一些软件问题,增加一些新功能。
断了网,你的车就永远停留在了出厂时的那个版本,别人车上的新功能你一个也用不上。
更别提在车里听在线音乐、看在线视频了,没了网络,那块大屏就成了一个最贵的摆设。
所以说,网络对于现在的智能汽车,根本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附加品,它就像是汽车的“神经系统”,是维持它“智能”身份的生命线。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重要的网络服务,费用到底该谁来出?
过去,很多像哪吒这样的新兴汽车品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吸引顾客,打出了“终身免费流量”的旗号。
这个承诺听上去确实非常诱人,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买这车很划算,一次性付了车钱,后续就不用再为流量操心了。
在车企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这笔持续支出的网络服务费,它们还能扛得住,就当是营销成本了。
可一旦企业遇到困难,比如销量下滑,资金紧张,这笔每个月都要固定支出的费用,就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为了自救,企业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削减这些看似“软性”的服务成本。
于是,拖欠服务商的费用,就成了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对于提供网络服务的通信运营商来说,它们也不是做慈善的。
它们和车企签的是商业合同,提供了服务就应该收到钱。
如果长期收不到钱,它们肯定会选择停止服务来减少自己的损失,这是完全合乎商业逻辑的。
这样一来,最终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车主。
我们是冲着“终身免费”的承诺去买车的,这个承诺是购车合同的一部分。
现在车企单方面不履行承诺,导致我们的车无法正常使用,我们的权益又该由谁来保障呢?
更让我们被动的是,现在大部分汽车的车机系统,用的网络服务都是车企在出厂前就绑定好的,我们车主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你不能像换手机卡一样,觉得这家运营商信号不好或者套餐贵,就换成另一家。
这就导致一旦车企和它合作的运营商之间出了问题,我们车主就只能干瞪眼,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被动地接受车辆功能残缺的现实。
这才是整个事件暴露出来的行业最大的一个问题:责任不清,用户没有选择权,最后出了事大家就一起“和稀泥”,受损失的永远是消费者。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思路也很清晰,那就是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应该再是这种“买车搭售网络服务”的捆绑模式。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像我们买手机一样。
汽车厂家就负责把车造好,保证硬件质量和软件系统的稳定。
而在网络服务这块,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比如在车里设置一个标准的SIM卡插槽,或者支持eSIM虚拟卡技术。
这样一来,我们车主就可以自己去选择用哪家通信运营商的服务,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各家运营商的套餐资费,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流量套餐,然后自己按月或者按年去续费。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权责变得非常清晰。
车企负责造车,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我们用户负责为自己使用的服务付费。
三方各司其职,谁也不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其次,我们用户掌握了主动权。
即使有一天,我们买车的那个汽车品牌经营不善倒闭了,我们的车也不会变成一块“废铁”,因为网络服务是我们自己购买的,只要我们继续缴费,车辆最核心的联网功能就不会受到影响。
最后,这也能促进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各大通信运营商为了争取更多的汽车用户,必然会推出更有竞争力的车联网专属套餐,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这场关于哪吒汽车断网的风波,其实是给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提了个醒:在追求智能化、高科技的同时,更要建立一个稳定、透明、可持续的服务体系。
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真正地交到用户手里,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这才是行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