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老大宁德时代被迫降价,车企自研电池,产业链再也回不去了

曾几何时,宁德时代简直是动力电池界的“天花板”,谁跟它合作都得低头,如今却被车企们一个个“反水”。曾经的“香饽饽”现在成了车企眼里的“拦路虎”,连广汽董事长都忍不住吐槽:“我们都在给宁德打工!”如今,车企们不再甘心被“卡脖子”,纷纷砸钱自研电池,甚至敢跟宁德时代正面刚。眼看着电池价格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挤压,宁德时代的风光还能撑多久?别说,这场电池大战,比电视剧还精彩!

电池老大宁德时代被迫降价,车企自研电池,产业链再也回不去了-有驾

一、宁德时代的“神话”是怎么崛起的?

这家公司成立不过2011年,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小透明变成了行业大佬。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占了四成的份额,说是“行业霸主”一点都不夸张。它的技术不仅先进,还被业内评价为“领先美国三十年”,而且手里攥着3000多亿现金,完全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场。

财务数据也很亮眼,2024年宁德时代赚了507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7个北汽的利润总和!德国工厂单是这一年就进账300亿,海外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的三成。这样的成绩,别说车企,连同行都得羡慕到流口水。

不过,高处不胜寒,宁德时代的日子看似风光,背后却暗流涌动。电动车市场飞速扩张,202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才区区136万台,2024年直接冲到1287万台。车企忙着扩产,锂矿和电池厂也跟着疯狂扩建,结果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战成了常态。

电池老大宁德时代被迫降价,车企自研电池,产业链再也回不去了-有驾

二、车企集体“造反”,宁德时代的好日子到头了?

宁德时代曾经是车企的“香饽饽”,但现在,车企们已经不买账了。广汽、吉利、蔚来这些车企为了摆脱对宁德的依赖,纷纷砸钱自研电池。蔚来推出150度半固态电池,广汽的弹匣电池号称更安全,连小鹏都在加速推进自己的研发计划。车企们的态度很明确:宁愿烧钱,也不想再被宁德时代牵着鼻子走。

这背后不仅是价格问题,更是技术话语权的问题。广汽董事长的一句“给宁德打工”,道出了车企们的心声。毕竟,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的40%,谁掌握了电池,谁就掌握了命脉。如今,车企们开始“造反”,宁德时代的垄断地位显然受到了威胁。

电池老大宁德时代被迫降价,车企自研电池,产业链再也回不去了-有驾

三、储能业务能救场吗?

眼看着车企们“另起炉灶”,宁德时代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储能电池成了它的重点押宝对象。2024年,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利润已经超过动力电池,出货量占了总业务的近两成。乍一看,储能业务似乎是个不错的方向。

但问题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光伏企业正在搞“光伏制氢”,用太阳能转化成氢能存储,直接跟储能电池抢市场。虽然目前光伏制氢的成本还比较高,但一旦技术突破,储能电池的路子可能会越走越窄。

此外,宁德时代虽然技术强,但新技术始终在快速迭代。2024年推出的第二代超充电池,充电五分钟能跑500公里,虽然号称技术领先,但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依然没解决。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加上市场的竞争,储能业务能否撑起宁德时代的未来,还得打个问号。

电池老大宁德时代被迫降价,车企自研电池,产业链再也回不去了-有驾

四、全球化布局是机会还是风险?

为了摆脱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宁德时代近几年加速了全球化布局。德国、匈牙利的工厂已经建成,海外收入占比超过三成。看似是一片蓝海,但挑战也不小。首先是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一直不友好,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让宁德时代在美国建厂的计划变得扑朔迷离。

其次是欧洲市场的竞争。虽然宁德时代在德国工厂赚了300亿,但欧洲本地企业也在发力,谁也不想让中国企业一家独大。再加上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宁德时代的全球化能走多远,还要看接下来的风向。

曾毓群曾说,不怕竞争,就怕不创新。如今,宁德时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车企们自研电池逼宫,储能市场有新对手抢饭碗,全球化布局又受地缘政治掣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能撑多久,市场的格局会如何变化,这场电池大战,才刚刚开始。

问题来了,你觉得宁德时代还能稳坐“电池界的高端玩家”宝座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