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届车展比春晚还热闹,只不过一个演人生百态,一个演油电混动。成都本就盛产麻辣,这回倒好,辛辣的主角全是合资车:一个个明星品牌,争着在氤氲的展馆里抖机灵,仿佛再不“转型”,明年春天就没人喊它们滚出来遛弯了。
当然,120个品牌齐聚,22万平米地盘,光室内展馆就能放下我所有焦虑。至于展什么?什么都展示——辉煌往昔的燃油情怀、新能源的未来幻想,还有诸如“人形机器人”的高科技空气炮,营造一种“我们都很懂中国”的错觉。说白了,这不是车展,是一次合资品牌的自我救赎集体心理辅导会。如果说去年有合资还在装死,今年都集体蹦迪了。
首发新车和战略发布齐飞,表面是人声鼎沸,底下其实是“最后的倔强”。合资的老底子当然不想承认快被时代架空,但没办法,来都来了,不演戏怎么刷存在感?那些“坚定信心、深耕中国”的官方语录,听得我比自动驾驶还困,你让我信?朋友,这年头活久见,连德系的“技术信仰”里都可以开出“自主开发+反哺全球”的奇葩花儿,连日本车都要学会摇头晃脑耍点电。大佬们口号喊得贼响,心底里估计都是:“求你们快买买买,别让我们沦为失业潮的难兄难弟。”
合资品牌比赛般推新,什么燃油、混动、纯电,矩阵丰富得比蛋糕房的菜单还吓人。同时一汽-大众宣布今后插混都自己折腾,再也不是“拿来主义”——以前总嫌吃饭慢,现在发现再拿别人盘里的,自己可能连饭桌都没份坐了。捷达推新车、奥迪拼配置,丰田掏出什么激光雷达+智驾下放到15万,叫嚣“买得起的高科技”。中国合资们使劲卷,卷价格、卷科技、卷“贴地气”——谁还不是个小心翼翼的讨好型车企?
有的品牌靠着几十年老口碑还想续命,把“安全”“精致”喊得声嘶力竭。以前豪华标就是面子券,现在加上OTA、自动驾驶、全景天窗,恨不得开门就是元宇宙。这豪华的尽头,是你掏30万买个车管它油电还是混得多真心,回头看朋友圈里“小鹏三舅、比亚迪隔壁老王”排队订新车,顿时觉得自己活成了没跟上的合资“原住民”。
当然,有爱卷科技的北京现代,直接来了个80亿扩写,积极投资新能源,还承诺明年就来中国造电动车。听起来像极了大学时候预习英语,明天一定背单词,今天先补补觉。自主品牌进化得光速,新能源多快?眼睛一闭一睁,产品线一年换三个,用户刚学会用App遥控,厂家已经研究手机变形上车,又开始卷智能“生态”了。
话说回到合资品牌,过去拼的是总工艺、平台技术,现在卷本土化、本地团队、国产供应链。大众开发的CMP平台听着像加密货币,实际上是和本地研发团队吭哧吭哧凑四成的成本优化,开发流程“嗖嗖”缩30%。老外思路变了:“与其在全球烧钱,不如在中国蹭饭。”嗯,不蹭点中国供应链,合资能省的也就是高管回国的路费吧。
高级品牌引进新车型,一个比一个光鲜:沃尔沃强调安全,奥迪玩灯厂,林肯说科技,凯迪拉克耍腔调。你见过一次性全家福摆在展台上的感动吗?有钱人凭风流,无车族凭打卡——拍个照片发到社交平台,说不定还能骗个相亲对象。展会是开心的,豪华车没降价,观众反正免费吹空调。
可这盛大场面底色却不难读懂。合资们表演团结——你方唱罢我登场——本质是选秀:“只要我转得快,时代的巴掌就拍不到我。”电动智能噱头多,眼下新能源的蛋糕却在缩小分给自主品牌。比亚迪、理想、蔚来、问界,各种新势力如精灵抓周,卷技术卷价格,合资一点不小心就一卡脖子。至于特斯拉、极星这些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被夹在中间,合资有口难说:外头是季风,内里是风暴。
往年合资品牌靠什么?靠名头、靠做工、靠“外国人肯定靠谱”。但现在,这三板斧早刀钝锈斑,看着新能源市场被自主和特斯拉拆瓜分豆,顿觉“家道中落”。偏偏传统优势又不够稳固:技术更新没动力,产品定位被人追尾刀,营销还必须蹦迪蹦得个性。曾几何时,“买合资=买安心”成了“买合资=保守落伍”。但不得不说,这帮老鬼还是有一套。人脉渠道、成本体系厚道一些,至少能跟本地企业打配合,没被淘汰是有底气的。
不过,只吃老本的日子没法长。用户要的不是五年前的油腻“稳重感”,而是五秒一次的OTA、15分钟完成的快充、能聊会天的车机和AI语音。再讲历史、拼资历、画饼充饥,是时候闭嘴干活了。合资想活下去,别再讲什么“我们正在努力”,是时候自罚三杯,和本土深度绑定,别弄假民融。否则,迟早变成市场里的“散装土特产”专柜:“曾经辉煌,现在无人问津。”
有人说,2025成都车展是合资品牌“反攻”的案头秀。说白了,哪里是反攻,更像下岗,再不求变就得考编了。新车好看?智能加分?战略前瞻?茶余饭后的嘴炮罢了,转型做得慢,消费者早把你当作“时代遗老”。中国车市的丛林法则向不讲人情,这场表演秀不过是刷存在感,真正的残酷仍在细水长流。
普通人看热闹,有人到展馆喜欢摸一摸,拍个照,回头在抖音评一嘴“长得像隔壁那个啥”。有钱点的直接下单,或者再等两三年二手市场再见。合资品牌摆出“王者归来”、其实是“围城自救”,车型配啥都没用,竞品一降价,“高贵血统”也只能谈笑风生。最终,谁能留在中国市场,看的不是展台有多大,而是是否学会在中国造车这个火锅里,自己“涮自己”——把合资的架子放下来,真正玩场景、谈体验、做产品,别只会喊口号。
别以为车展上的灯光能一直亮到深夜。正经事都得车下见真章。没硬核技术,上亿投资只换来本地化口音——那结局注定是昙花一现。“共促产业繁荣”的姿态能撑一时,撑不了百姓的多元需求,撑不了市场的割据乱局。可喜的是,换个角度想,成百上千人争抢合资这碗饭,至少证明中国车市还没开“变态难度”,毕竟我们还没到连车都坐不上的田地。
最后总结一句:合资品牌转型,像极了一场安慰剂实验。医生问你药吃没,你装作服药,病情照样缠缠绵绵。2025成都车展办得再热闹,灯光一灭,还得靠真把式拼市场。至于合资品牌会不会逆袭?你问他们,我先买杯咖啡,看谁先坚持到最后——至少还能再看一年热闹。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