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雪崩”:激光雷达从豪华奢侈到平民普及的五年惊人转变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激光雷达的价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幅下滑。2016年,单颗激光雷达的成本高达8万美元,仅能被豪华车型所搭载。然而,到了2025年,禾赛ATX、速腾MX等产品的成本已经降至200美元以下,降幅超过了98%!
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1. 2022年:行业价格战初现端倪,速腾M2雷达的价格降至500美元。
2. 2023年:特斯拉的价格下调引发了行业的连锁反应,车企纷纷向供应商施压降低成本以保证产量。
3. 2024年:禾赛ATX、速腾MX等产品实现量产,成本成功突破200美元大关,标志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4. 2025年:零跑B10等售价在12万级别的车型也开始标配激光雷达,彻底了激光雷达的市场价格体系。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激光雷达从奢侈品逐渐转变为普通消费者也能接受的产品。
二、成本降低的“铁三角”:技术、规模与供应链的协同进化
1. 芯片设计革新:摩尔定律的极致演绎
随着架构从传统的“堆料式”分立架构向芯片化集成的转变,器件数量减少了60%-70%。以禾赛ATX为例,其自研第四代芯片架构实现了激光通道的统一控制,将装配成本降低了40%。
为了降低成本,部分性能参数进行了主动调整。虽然ATX的探测距离从210米降至200米,点频缩减了25%,但通过动态凝视技术,关键区域的扫描精度得到了提升。
2. 规模化效应:需求激增与产能竞赛
随着车企需求的增长,预计到2025年,激光雷达前装车型将超过200款,头部厂商的年交付量也将突破百万级。禾赛在2024年交付了50万颗激光雷达,而速腾的装机量也达到了51.49万颗,规模经济效应显著降低了边际成本。
同时,产能也在迅速扩张。速腾深汕工厂的年产能已超过百万台,而禾赛计划在2025年将其产能提高到200万台,这显著提升了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
3. 供应链国产化:从受制于人到自主掌控
以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部件现在可以通过国产化来替代,例如使用905nm激光器替代高价的1550nm方案。此外,国产厂商通过引入自动化产线,提高了生产良率,从早期的60%提升至95%,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相较于海外厂商,成本降低了70%。
三、暗流涌动的争议与博弈:降价背后的行业纷争
1. 性能质疑:减配是否危及安全?
在汽车配置缩减的讨论中,存在关于安全性的疑虑。一些车企为降低成本选择了低线束雷达(如64线等效90线),在极端天气下的探测能力受到质疑。理想CEO李想表示,保留激光雷达是为了应对中国复杂的路况。同时,技术路线之争激烈,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倾向于纯视觉方案,摄像头的成本仅几十美元。而激光雷达的普及需要其成本降至千元以下,但目前研发投入巨大(禾赛2024年研发费用达7.91亿元)。
2. 市场格局的演变与风险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华为、禾赛、速腾占据了92.5%的市场份额,中小厂商面临出局压力。到2024年,激光雷达企业的数量已从巅峰期的50余家锐减至不足10家。车企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比亚迪等巨头采用AB供策略,速腾和禾赛的订单互相渗透,使得厂商利润空间持续受压。
3. 新兴领域的探索与机遇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速腾机器人在激光雷达毛利率方面表现突出(达34.6%),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超10万颗。禾赛与梅赛德斯达成了长期合作,共同瞄准全球智能驾驶市场,展现了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
四、未来展望:千元时代的持续可能性探讨
随着技术瓶颈逐渐显现,芯片化设计已接近其极限,L2级方案的优化空间也变得有限。速腾CEO邱纯潮指出,除非适应新场景,否则难以取得技术突破。
在成本方面,若要与纯视觉方案相竞争,激光雷达的成本需降至500元级别。然而,研发投入和材料成本已成为制约其降低的硬性约束。
政策变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75%,而海外市场壁垒重重。厂商可能被迫转向储能、工业检测等跨界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
激光雷达的“千元革命“不仅是技术平权的体现,更反映了智能驾驶产业链的激烈变革。当价格战的烟尘散去,只有那些拥有技术迭代能力、构建规模壁垒和生态布局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