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里有塑料刚加热过的焦躁感,地毯残留着新鞋进入时带来的微尘。小区地下车库里,闫闯站在自己的小米YU7旁,手里攥着车钥匙。快递员绕着车头疾步穿过,手机屏幕上跳出那条新消息:小米新车上市一个月销量突破两万台。数据灼眼,他仿佛忽然成了逆大流的那个人——昨天,他把这台车挂牌转卖,还郑重其事地发了个长文告别。
如果你是闫闯,会怎么想?
一台抢手的新车刚上市、朋友圈里人人赞不绝口,你却坐在方向盘后如坐针毡。
你会纠结,是自个儿审美跟不上时代,还是这新车哪里出了隐秘的小问题?
或者,像大多数人那样,“但凡不满意,出手及时”,都是理性消费的表现,尤其在今天新车一天一价的江湖上。
事件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明面上的逻辑很清楚:闫闯,汽车圈头部KOL,半公开地和小米YU7分道扬镳,理由是产品存在多项设计问题——包括碳纤维机盖、消费级芯片、某些安全隐患,甚至公关部门的应对虚假、以及所谓的“价值观不合”。当然,他没有明说小米“没做公关”,但互联网喜闻乐见的‘充值’论调立刻跟了上来。——你买了没吃到流量,还没拿到商单,甚至没沾上油水,何必自讨没趣继续用户身份呢?
这里的关系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用小学生数学题解释——某些车评人买了新车,本以为能大赚一笔流量,结果全网膏药都贴满了,自己的账号反倒没有水花,后续品牌又不主动送钱,出手快,亏损少,及时止损也算“职业素质”。
从旁观者专业角度讲,KOL和车企的利益关系在整个行业链路上本就不透明。表面上,他们是汽车知识的传递者、用户意见的桥梁——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厂商与流量间反复切换的一块跳板。
而小米这家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显然选择了另外一条逻辑:不和自媒体靠得太近,不向大V讨好,也不主动围猎流量池。一个新玩家,用真金白银的“热销数据”证明自家产品行不行。于是一边是造车圈老玩家们千方百计“供养”自媒体,生怕说一句坏话;一边是小米,干脆“把话语权交给市场”,难怪车评人们有些坐立难安。
最可笑的是“价值观不合”这个说法。熟悉业内套路的都明白,这通常不是分手最主要的原因——价值观在人民币和业绩KPI面前,也就值一杯白开水。 倒不是说当年没拿过小米的好处,只是这次工厂不主动,博主们自然少了几分热情。
有趣的是,“碳纤维机盖”“辅助驾驶事故”等名词一扔出来,普通用户可能感觉这个车有点邪门,其实从专业视角看,这些问题并不是技术不可原谅的硬伤,而是定价和市场定位上的权衡。辅助驾驶的事故,任何新车都有成长烦恼;芯片标准其实一分价钱一分货;至于碳纤维机盖……讲真,这年头谁还指望自己车子上加一点黑科技就出类拔萃,也不怕下雨天自己心里有点毛。
行业内还有“车规级纸巾盒”,属于见仁见智的槽点。你真信“纸巾盒”有天大秘密?大部分吐槽,说白了,还是需要写稿有话题。就像法医报告里偶尔遇到的无害异常,摆给外行一看,好像都能长出一段黑暗故事,实则无伤大雅。
其实,闫闯们的现实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割裂。一边要维持商业自媒体的正常收入,“吃饭、养员工、交房租”都是扎扎实实的现实问题;一边是“消费者代表”“理性评测”的职业人设。
一条短视频动辄几十万的制作成本,没人愿意赔本赚吆喝。金主不请,流量不涨,自然要及时止损。这一刀砍得快,满是经济学理性,几乎能和新车0-100km/h加速拼个不相上下。
有时候,行业黑话会让外人想多:“厂商没充值,车评人就不高兴了。”其实也没错,你在二手车市场卖车讲究一个“流动性”和“时机性”,这和评论风格、商业合作、流量关注,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市场之手在操控——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人笑车评人“翻车”,有人怜他们“无奈”。其实,整个故事看下来,都不过是一个“谁更强势、谁更有底气”的博弈过程。厂商公关力越大,内容创作者越容易“口风柔软”;小米逆势而上,一副不差钱的样子,KOL们自然少了几分讨好和邀请。
最后,这场“退圈卖车”大戏幕布徐徐拉下,也不过是一个流量与商业资源分配的又一个段落。
我们可以理解闫闯们面对现实的选择,也没必要妖魔化他们的决定,毕竟“每个自媒体账号背后都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团队成员”。
至于“价值观”与“产品缺陷”,在市场风向、用户反馈和技术升级面前,终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沉淀下来。
当然,下次如果还有闫闯式的KOL说自己要“静静地离开”,你信也罢,不信也罢。
所以问题是,你愿意相信市场选择出的“爆款”,还是个别意见领袖精挑细选的“瑕疵”?
又或者,我们真的需要每一个流行品牌都必须向流量KOL低头,才能换来真话?
如果再有类似争议,你会相信哪个版本的真相?还是说,根本就没有“绝对真实”,只有不断流动的利益与交易?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