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拒绝华为智驾系统
零跑汽车的高级副总裁曹力最近明确表态,他们不会用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这个决定在新能源车圈里炸开了锅。现在“蔚小理”这些新势力品牌,还有不少传统车企,都在用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但零跑偏偏要走自己的路,搞自主的智能驾驶系统。这其实是一场挺大的赌局,既关系到他们的生存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技术上的野心。
自主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从技术研发的底层逻辑来看,零跑其实并不是没有底气。早在好几年前,他们就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一直在感知硬件、算法模型训练这些方面默默耕耘。比如说在感知这块儿,零跑自己研发的多目摄像头加上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通过大量的真实道路数据训练,现在已经能在城市里比较复杂的路况下稳定识别目标了。在决策算法上,他们也自己开发了一套路径规划和行为决策系统,在内部测试中表现得还不错,对国内的道路场景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这种长期的技术积累,让零跑有了一定的“自己干”的实力,也让他们更愿意把智驾技术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赖外面的供应商。
不过,自主研发这条路并不容易,成本和风险都是零跑必须面对的问题。智能驾驶的研发简直就是个“烧钱”的活儿,从建生产线到维持算法团队,再到做大规模的路测验证,每一项都需要砸很多钱。而零跑作为一个规模不算特别大的车企,资金储备远远比不上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大厂,持续的高投入可能会给公司的现金流带来很大压力。
再加上现在像华为这样的巨头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智驾技术生态,零跑自己搞出来的这套系统能不能在体验上跟得上甚至超过他们,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技术更新慢了,或者实际使用中出问题多了,很可能会影响品牌的口碑,进而影响销量。
自主智驾的抉择与挑战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零跑的这个选择,其实也反映出很多中小车企的焦虑和无奈。现在新能源车市场,技术合作已经成了新的竞争方式。像华为这种科技巨头,靠着乾崑智驾这些技术,已经跟不少车企深度捆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联盟。
如果零跑选择用华为的技术,虽然能快速补上智能驾驶这块短板,但问题也来了——消费者可能会觉得智能驾驶体验好,是因为华为,而不是零跑自己。这就有点“给他人做嫁衣”的感觉了。
反过来,如果坚持走自主路线,虽然风险大、投入高,但如果成功了,就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标签,让品牌在一堆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还能获得更高的溢价空间和用户忠诚度。
更关键的是,零跑这条路,其实也是在响应“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化”的大趋势。核心技术不能一直靠别人,太依赖外部供应商总是有隐患。零跑这次的尝试,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为整个行业探索“自主智驾怎么走通”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当然,这场赌局最后还得看市场和用户怎么说。如果零跑的自主智驾真的能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不输于华为乾崑智驾的体验,那就是一次成功的突破;如果不行,那可能就变成一次冒险的教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