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事儿,可以说是不少人心头的一根刺,也让不少喜欢骑行的朋友们心里痒痒的。
有人在网上放话说,“重庆摩托车能上高速了?” 消息一出来,那可真是像炸开了锅,许多摩友心里的小火苗“蹭”地一下就燃起来了。
想当年,摩托车可是多少人心中的自由象征,风驰电掣,洒脱不羁。
结果现在,上个高速都得看脸色,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有点憋屈?
不过,咱们用车社的老规矩,好事儿不能光听个响儿,得仔细扒一扒,到底有没有谱。
这不,交管部门赶紧出来给大伙儿说明白了:《重庆市公路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里写得清清楚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那是禁止非机动车、摩托车、拖拉机这些车辆行驶的。
这下好了,那些觉得“这次说不定是真的了”的朋友们,怕是要失望了。
而且,这事儿还真有人因为造谣被查处了,这说明啥?
网络不是你随心所欲的地方,尤其是在这种关系到出行安全的大事上,可得留心点!
说到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了另一个被误解了好多年的说法:“秋天不能吃西瓜,会闹肚子?” 这可是我小时候就听说的“老规矩”之一。
总感觉西瓜这玩意儿,夏天吃是“能量补给”,秋天一到,就变成了“洪水猛兽”。
我琢磨着,这事儿可能跟咱们对一些新技术的看法有点像,总觉得新的技术、新的功能,要不就是“噱头”,要不就是“不靠谱”。
咱们先来看看这“秋后吃西瓜闹肚子”的说法,有没有啥科学依据?
我这就给您好好分析分析。
这说法,用我这行话说,就是“证据链不完整”。
说白了,它不太站得住脚!
身体健康的人,吃个西瓜,管它春夏秋冬,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来一块。
那为啥会有这么个说法流传呢?
我猜,这得追溯到咱们技术不太发达的时候。
那时候,种西瓜跟现在可不一样,到了秋天,天气变凉,雨水多,光照不足,西瓜的口感自然没那么好了,甜度也下来了。
所以,那时候说“秋后不食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好吃”的劝诫,而不是“吃了会生病”的警告。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咱们现代农业和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西瓜早就实现了全年候种植,而且口感也完全能得到保证。
你想啊,现在咱们买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技术迭代的速度有多快?
过去觉得电动车续航不行,现在动辄上千公里;过去觉得自动驾驶是科幻片,现在很多车都标配了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甚至 L3 也在路上了。
西瓜也是一个道理,别用老眼光看待它!
那为啥还是有人秋天吃西瓜会闹肚子呢?
这事儿,我就得从咱们这行的角度来分析分析了。
这就像咱们给车做保养,或者分析车辆故障一样,得找出根本原因。
第一,储存方式不对。
这跟咱们的车停放一样,车停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跟停在车库,有车衣保护,那效果能一样吗?
切开的西瓜,放久了,很容易滋生细菌。
尤其是现在这季节,气温变化大,人的肠胃也容易“闹脾气”,抵抗力下降。
这时候,你再吃个被细菌“污染”过的西瓜,那不就等于把“定时炸弹”往肚子里塞吗?
第二,果糖不耐受。
这听着有点专业,但其实就像咱们的车,发动机排量不一样,承受的负荷也不同。
西瓜里果糖含量不低,有些人天生对果糖就不那么“友好”,或者说,他们的身体处理果糖的效率不高。
短时间内吃太多,身体就“消化”不过来,这些果糖就跑到大肠里发酵,然后……后果你可想而知。
第三,肠易激综合征(IBS)。
这个就更复杂了,跟咱们开车遇到的各种路况一样,变幻莫测。
IBS 容易受到情绪、压力、气温变化甚至肠道菌群的影响。
秋天,天气忽冷忽热,加上天气转凉,有时候情绪也容易跟着波动,这时候,再来个冰西瓜或者过量的果糖刺激一下,肠胃就容易“罢工”,给你来个“急行军”。
第四,混食的“罪魁祸首”。
秋天,正是吃河鲜海鲜的好时候,各种大餐接踵而至。
鱼虾蟹蛋白质丰富,但处理不好,或者有些人过敏,本身就容易出问题。
再加上,有些菜肴做得太咸、太辣,本身就给肠胃增加了负担。
这时候,再来个水分足、糖分高的西瓜,那等于是在本就“超载”的肠胃上又加了一份压力,容易引发不适。
所以你看,秋天吃西瓜闹肚子,多半不是西瓜本身的问题,而是咱们的“食用”习惯出了岔子。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最近国家网信办那边的大动作。
他们开展了一个叫“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的专项行动,曝光了好几批典型案例。
这事儿,用咱们汽车圈的话来说,就是有人在二手车市场里“搅浑水”,专门卖“事故车”、“泡水车”,还把它们吹得天花乱坠,扰乱市场秩序。
比如,有些账号,就跟那些专门搞“碰瓷”的“黑公关”一样,胁迫企业进行“商业合作”,不给钱就给你抹黑。
还有些账号,像是那些故意夸大车辆性能,或者恶意贬低竞品的“水军”,歪曲解读公开信息,诋毁企业形象。
更离谱的是,有些账号,像是那些把假零件当原厂件卖的“黑心商家”,捏造不实信息,恶意诋毁金融机构声誉。
还有那个“大嘴博士”什么的,发布炒作测评信息,影响市场竞争秩序,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不正当竞争”吗?
这种行为,就跟那些把报废车伪装成新车卖给消费者的骗子一样,必须严惩!
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联合出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这动作,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指问题的根源。
非法牟利。
这就像咱们买车,最怕遇到那些“套路贷”、“强制消费”的销售。
现在网络上,有些人就用虚假图片、视频,编造故事,恶意解读车企销量,攻击车企战略,目的就是赚流量,赚黑心钱。
还有的,打着“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的旗号,实际上是“以商养测”、“以测养商”,通过虚假测评来要挟车企,甚至收“保护费”。
更有甚者,利用“主板机”、“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手段,制造“网络水军”,量产虚假信息,规避平台监管,这不就是“高科技犯罪”吗?
夸大和虚假宣传。
这就像咱们买车,最怕广告里说的“百公里加速3秒”,结果你开起来,得8秒。
现在有些车企,对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消费者。
还有些车企,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引用捏造的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搞各种“销量榜单”。
甚至借助展会、论坛等活动,制造炒作话题,对行业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简直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看。
恶意诋毁攻击。
这就像咱们在赛道上,不比技术,不比性能,就使坏,把别人车胎扎了,刹车线剪了。
现在有些账号,就是为了遏制、打压竞争对手,恶意诋毁攻击其他车企或产品,抹黑企业声誉,甚至进行恶意投诉。
还有组织“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对手。
甚至还有车企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
这几条,条条都是“要命”的。
你想啊,咱们买车,是多大一笔开销?
是关系到全家人出行安全的“大件”。
如果信息不透明,市场环境混乱,消费者怎么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就像你在买二手车的时候,有人把一辆事故车说成是“准新车”,你买回去,那不是要命吗?
所以说,这次的整治行动,是真真正正地在为消费者“保驾护航”,也是在净化咱们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态环境。
当一个行业,能够做到诚信经营,信息公开透明,消费者才能安心消费,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这就像一个车企,如果它的产品质量可靠,服务周到,口碑自然就好,销量也自然上去。
反之,如果整天搞些“歪门邪道”,那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说到底,无论是“摩托车能否上高速”的谣言,还是“秋后不能吃西瓜”的误区,亦或是网络上的“黑嘴”乱象,背后都折射出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我们每个人在信息洪流中的辨别能力。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做好功课,理性判断,不信谣,不传谣。
作为媒体,我们要承担起责任,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而对于那些恶意造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也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就像是给咱们的车做了一次“深度体检”,也给咱们的“信息驾驶”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课。
希望大家伙儿都能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开开心心地享受咱们的汽车生活,也别再被那些不靠谱的说法给“带偏”了。
这件事,你觉得咋样?
还有啥关于汽车或者生活中的“谣言”,或者让你感到困惑的事情,咱们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