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

最近,关于电动汽车的一条新闻,让不少正在开燃油车和考虑买电动车的朋友们都议论纷纷。

咱们平时聊起电动车,最头疼的是什么?

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提到充电这档子事,尤其是续航焦虑和充电慢的问题。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龙,还有冬天一开暖风续航里程就哗哗往下掉的糟心体验,都让很多人对电动车是又爱又恨。

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有驾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咱们国家自己研发的一种新电池,已经能做到充电6分钟,车子就能多跑将近400公里,而且充满电能跑1000公里以上,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牛,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并且可能正在悄悄地改变未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方式。

这件大事的主角,是一家叫做卫蓝新能源的中国公司,他们研发的半固态电池最近完成了一次非常关键的路试。

这次测试可不是在实验室里自娱自乐,而是由中汽研这样权威的国家级机构进行全程随车监测,数据是实打实的。

测试结果显示,在一辆搭载了这种新电池的电动汽车上,当环境温度是体感最舒服的25摄氏度时,使用直流快充桩,只用了短短6分钟时间,车辆的续航里程就增加了387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从上海市中心出发,你点杯咖啡还没喝完,车子的电量已经足够你开到南京了。

这还只是补充的电量,如果把这块电池完全充满,按照我们国家更贴近日常驾驶习惯的CLTC工况标准来推算,这辆车的续航里程已经稳稳地超过了1000公里。

这一下,所谓的“续航焦虑症”,基本上可以宣告被治愈了。

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这靠谱吗?

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有驾

以前也听过不少关于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的说法,但最后大多雷声大雨点小。

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已经从实验室里走上了真实的公路。

这表明,咱们国家的固态电池技术,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样品阶段,而是进入了量产前的最后验证环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以前只是在草稿纸上演算难题,现在是直接把标准答案写在了高考的答卷上,意义完全不一样。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固态电池,到底神奇在哪里?

为什么它能解决我们现在用的大多数电动车电池的痛点呢?

要说明白这个,咱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现在车上用的电池。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装满了特殊液体(电解液)的容器,电就是靠锂离子在这个液体里来回游动产生的。

但这种液体有两个天生的缺点,一是它本身是易燃的,如果发生碰撞或者短路,就有起火的风险,安全性上总让人有点不放心。

二来,它的能量密度快到头了,也就是说,一个固定大小和重量的电池包,能储存的电量有限,再想提升续航,就得把电池做得更大更重,这会让车子更耗电,得不偿失。

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把里面的这个“液体”换成了“固体”。

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有驾

这个想法很好,但做起来非常困难。

过去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被两个大难题卡住了脖子。

第一个叫“界面阻抗”,固体和固体之间不像液体那样能完美贴合,接触的地方会有很多缝隙,锂离子想通过就变得很困难,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中间突然变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车速一下子就慢下来了,充电和放电的效率都极低。

第二个就是成本,制造这种固态电解质的材料和工艺都非常昂贵,造出来的电池比黄金还贵,根本没法给普通家用车使用。

而这次卫蓝新能源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没有死磕一条路,而是找到了一条捷径。

他们研发出一种“氧化物”和“聚合物”混合在一起的复合电解质。

简单理解,就好比修路,纯用石块(氧化物)修的路太硬,离子跑不快;纯用橡胶(聚合物)铺的路又不够结实。

卫蓝就把这两种材料的优点结合起来,造出了一条既坚固又平坦顺滑的“离子专用高速公路”,让锂离子的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已经非常接近在液体里的水平了。

同时,在降低成本方面,他们用了一种先进的湿法工艺,能把这层核心的固态电解质薄膜做得只有10微米厚,比我们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好几倍。

材料用得少了,成本自然就断崖式下跌。

根据公布的数据,这种电池包的整体成本,已经从2022年每瓦时1.2元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0.65元,几乎便宜了一半。

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有驾

成本的大幅下降,才真正为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铺平了道路。

这项技术的突破,对燃油车来说,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的一击。

一直以来,燃油车最大的底气和优势就是补能方便快捷。

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开进加油站,三五分钟加满一箱油,又能跑个六七百公里,这种体验是过去电动车望尘莫及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固态电池做到了6分钟补能近400公里。

虽然还没达到加满一箱油的续航,但已经非常接近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高速服务区,你下车去个洗手间,回来在便利店买瓶水,这么短的时间里,你的车就已经补足了开到下一个省会城市的电量。

这种便利性上的差距,已经被极大地缩小了。

更关键的是,它还解决了电动车一个最致命的短板,尤其对于北方的朋友来说,那就是冬季续航衰减问题。

现在的液态电池在冬天低温环境下,里面的液体会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锂离子活性大大降低,导致续航里程打个五六折都是家常便饭,这让很多北方用户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而固态电池由于内部是固体结构,受温度影响极小,它的工作温度范围可以从零下30摄氏度一直到零上60摄氏度,即使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天气里,续航的损失也能控制在10%以内。

国产固态电池突破,6分钟补能千里,燃油车优势不再-有驾

这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电动车从此不再有地域限制,燃油车最后一块心理上的“护城河”也正在被填平。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一项新技术从成功路试到真正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车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这种超快充电池需要配套的“硬件设施”支持。

它需要800V高压平台和4C以上的大功率充电桩,这就好比你要用一个很粗的水管才能快速灌满一个大水桶,用普通的水龙头肯定不行。

目前全国这种超级充电桩的数量还不多,大约不到3000台。

但好消息是,国家电网已经行动起来了,正在京沪、京港澳这些交通大动脉高速公路上加紧布局和升级,计划到今年年底就要建成5000台,优先保障这些搭载了新电池的车辆能够畅行无阻。

其次是价格问题。

任何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成本相对还是会高一些,所以它会先从高端车型开始应用。

比如蔚来汽车已经宣布,将会提供搭载这种150度电固态电池包的租赁方案,每个月租金980元。

仔细算一下,每公里的花费其实和开一辆加95号汽油的燃油车差不多。

这种方式可以让一部分追求新科技的用户先体验起来,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回收研发成本,为下一步降低价格做准备。

根据规划,到2026年,当这种电池的年产能爬升到20GWh的规模时,成本有望在现在的基础上再降低30%,到那时候,像30万元级别的主流中高端车型,可能就能把它作为标准配置了。

燃油车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但当“充电6分钟,能跑上千公里”的电动车变得越来越普遍时,留给传统燃油车的时间,真的就不多了。

这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汽车能源变革,正在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