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NOMI的帽子,站在灰色工业地坪上,我盯着蔚来的ES8和4S店里试驾人流互相缠斗。后排扶手上细密的刮痕和指印,像是法医审案找证据,每一道痕迹都在诉说现实的热烈。李斌在台上说话,掌声很新鲜,但传进车间,就变成产线的马达声:小订破十万,还没上市的车型就把同行吓得够呛。数字是新的,但悬念是旧的——真能把这些订单变成满大街的ES8吗?产线扛得住吗?
假如你是客户:刷着手机,看着那“已下单”状态,你会不会心里打鼓,万一等到明年春天,还没拿到车,是不是该退了?假如你是蔚来的供应链经理,凌晨两点在群里看着订单变化,隔壁乐道L90还要排一班,你会不会觉得,预售破十万,其实比破十万的产能更难。
事件很简单。蔚来耍了新花样,第三代ES8打了个漂亮价格战,比前一代砍下近十万。小鹏、吉利这几年也不缺降价,但蔚来的订单数字让人眼红。发布会不大讲换电,反倒是在扶手、自动泊车和NOMI机器人上下足功夫,观众都笑了,可工厂其实没那么轻松。业内人说,ES8、乐道L90、ES9、L80都要走同一条线,生产压力不是说说而已。客户一边排队,一边在群里吐槽,同行的高管白天刷蔚来的订单,晚上偷偷琢磨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增程路线,甚至连华为那边都躺枪,热度被蔚来暂时按下去了。
我倒不觉得这场热卖是天降的好事。预售好看只是开始,真金白银的销售靠的是工厂、物流和最后的用户耐心。汽车圈早习惯了虚火:下五千块钱的小订,但最后真掏二三十万买车的,究竟能剩几个?“小订人数”和“试驾总量”是营销的好数字,但自己看多了,难免觉得像审计虚假发票,数字有水分,但也没那么容易完全注水。
蔚来的这波操作确实不一般。市场并不怕它火,倒是人人都等它摔跟头。如果产能跟不上交付,“天秀”就会变成“唱空城计”。蔚来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ES6、EC6的时候,也有交付延期、客户等吐槽,有的车主等得心都凉了。往好里看,蔚来三代迭代就是把前门的坑填一遍,越走越顺;到坏处,同行就会“交学费”和“偷师”,吉利银河M9、问界M8都在等机会趁虚而入,谁都不会做无准备之战,等蔚来的订单下滑,老牌车企就能收割“失落的订单”。
行业里说,“大家都会造好车,难的是能不能一天造一百台好车”。蔚来的生产线是自动还是人工占比,原材料会不会被同行抢走,供应链有没有卡脖子的地方……这些才是比订单更怕人的问题。
再拉高一点,蔚来ES8的爆订,反而暴露了新能源行业一个老问题:产品热卖和产能配套永远打不了平手。最抢眼的创新,如果交付慢了,消费者能等多久?汽车不是手机,不能轮着99元尝鲜三个月就换新,每个人的“排队耐心”,最终决定公司能不能活下来。过去两年,理想的L9刚上市时,各路分析师都唱衰,“大车小市场”,可实际交付证明,用户用脚投票。蔚来的ES8,似乎也在走同一个“被质疑—被证明”循环,但真正考验它的,不是有多少人抢首批,而是它能让多少人等到自己那一批。
个人职业习惯,总喜欢翻一翻订单背后那些“不好看”的小数据。ES8的生产周期比乐道L90长,工厂去年刚经历结构大改,理论最满产能也就是月销一万多一点,前面还压着老客户的订单和备件,后面再加新产品,流水线怕是像电影里的巨型披萨,切成多少块都不够分。“卖得多”和“造得快”,一直是两个世界。厂家最爱把订单数挂在墙上,其实最怕的是交付延误,客户一退订,就像案卷里那张夭折的证明卡——曾经的希望,给了别人。
我见过不少车企在热销边缘头秃。吉利都直接把价格压低两成,你还没造出来,人家营销已经把你后路堵死。华为也不客气,技术门槛垒得越来越高,嘴上说“合作共赢”,背地里各自拼命抢市场。蔚来省成本的策略未必能长期复制,技术复用不是灵丹妙药,反正行业里谁都在做。ES8这回是幸运还是“背锅”,等明年春天拿数据说话。
自嘲一句,车圈看订单如看人生成绩单。别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家能不能出50分,都得自己做题,抄也抄不了。产能和交付,不是谁发朋友圈就能解决的事。你看到的是漂亮的预售数,我盯的是产线里那台喘着气的焊接机。
所以到了最后,蔚来这场声势浩大的预售秀和订单盛宴还只是序章。真到春暖花开,谁家能把订单变成实车,谁就是赢家。但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如果所有车企都把降价和技术复用玩到极致,还有什么能让消费者认定你的车,是等半年都要等的“值得”?你是愿意等一辆热门新车,还是随时转身就买现货?在新能源这盘棋里,谁能熬得过等待,谁能守得住信任,结果其实比数字更迷人。
当然,这一切,还得等下一个季度的交付榜出炉,才能验证。你说,如果你是ES8的订车者,还能等多久?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