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这次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表面上是维护技术安全,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科技围剿。事情要从美国商务部去年12月把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说起,当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步棋的深意。直到今年9月底美国抛出50%穿透规则,所有线索突然串联起来——原来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持股超过七成的子公司,早就被装进了瞄准镜。
10月初的连环出击堪称行云流水。9月30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援引《货物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运营,四天后中国商务部立即反制禁止相关产品出口,这场博弈在七天里经历了CEO被强行更换、系统权限切断、工资停发等十余个关键节点。最耐人寻味的是10月19日,卡雷曼斯矢口否认与美国联动,可6月的会议纪要显示,美国商务部官员曾明确要求撤换时任CEO张学政。这种前后矛盾的说辞,就像事先写好的剧本穿帮了。
欧洲汽车产业正在为这场政治操付出代价。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安世占据全球汽车晶体管市场四成份额,其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当荷兰总部切断中国团队系统时,恐怕没算清这笔经济账——现代汽车生产线停摆的连锁反应,远比所谓技术泄露的假设更真实。
中国团队的应对展现出专业韧性。10月23日安世中国声明所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这份措辞克重的文件背后,是技术人员在系统权限被剥夺后依然坚守的职业道德。而被强行任命的荷兰籍CEO面临的局面同样尴尬,他既要执行政治指令,又要维持企业运转,这种分裂状态恰似当下全球产业链的缩影。
从美国商务部官员与荷兰外交部6月会晤,到10月CEO更迭,时间线勾勒出清晰的干预路径。卡雷曼斯与王文涛部长通话时承诺寻找建设性方案,但若真有意化解危机,何不先恢复中国员工的劳动报酬支付?这种既要制裁企业又要维持对话的姿态,暴露了西方在科技竞争中的战略矛盾。
值得玩味的是荷兰政府的双重标准。当美国要求盟友配合制裁时,他们强调国际协作;当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时,他们又高呼市场经济原则。这种选择性适用规则的做法,让《货物供应法》沦为了地缘政治工具。正如中国驻荷兰使馆所指出的,所谓治理缺陷的指控,本质上是为了给行政干预制造借口。
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原本是互利共赢的典范,安世在荷兰与中国的协同创新曾创造过业界佳话。但当政治力量强行割裂技术生态,最先受损的往往是倡导开放的一方。欧洲汽车厂商现在应该深有体会,那些躺在生产线上的芯片订单,不会因为政治表态就自动补货。
这场风波揭示的深层逻辑是:当科技竞争超越商业范畴,所有规则都可能被重新定义。但历史告诉我们,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终将反噬自身。就像安世中国团队在声明中暗示的,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技术流动,而是强权对产业生态的野蛮切割。
眼下最紧迫的是避免汽车产业陷入停摆,这需要各方回归理性。荷兰政府若真如其所说重视中荷经贸关系,就应当立即解除对安世正常经营的无理限制。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垄断全部技术链条,也没有哪家企业能独自应对所有挑战。当德国汽车工厂因为芯片断供而停产时,不知道欧盟官员是否会想起,他们曾经倡导的单一市场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