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有车的朋友来说,车辆保养是一个既熟悉又有点让人头疼的话题。
特别是当4S店的保养提醒电话打来时,心里总会泛起一些疑问。
比如,新买的车放在车库里很少开,半年下来里程表上的数字几乎没怎么动,4S店却催着去做首次保养,这到底有没有必要?
或者,车辆的使用手册上明明写着一万公里保养一次,可为什么4S店总是建议五千公里就去?
这些困惑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汽车保养领域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保养周期要看时间和行驶里程这两个指标,哪个先达到了标准,就应该按照哪个来执行。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让我们在爱车保养这件事上变得更加从容和明智,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和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为什么这个“先到为准”的原则是科学的,其核心关键就在于发动机的“血液”——机油。
机油的性能状态,并不仅仅由车辆跑了多少路来决定,它其实受到里程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双重影响。
从行驶里程的角度来看,机油的作用是润滑、清洁、冷却和密封发动机内部数以千计的精密运动部件。
当发动机运转时,活塞、曲轴、凸轮轴等金属部件在高温高压下高速摩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小的金属碎屑。
同时,燃料燃烧不完全也会产生积碳和油泥。
这些杂质都会混入机油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机油会变得越来越脏,颜色从清澈的琥珀色逐渐变为深褐色甚至黑色。
当机油中的杂质过多时,它的润滑性能就会大幅下降,就好比用掺了沙子的水去冲洗精密仪器,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加剧发动机内部的磨损,导致动力下降、油耗增加,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因此,当车辆达到厂家建议的保养里程时,就意味着机油已经“脏”到需要更换的程度了。
然而,对于那些用车频率很低的车主来说,时间是影响机油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机油的主要成分是基础油和各种添加剂,其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会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家里开了封的食用油放久了会产生一股“哈喇味”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一瓶全新未开封的机油,其保质期通常也只有三到五年。
而一旦将机油加入到发动机里,它就与空气有了充分的接触,氧化过程便正式开始。
发动机舱内的工作高温和空气中的水分会像催化剂一样,大大加速机油的氧化变质速度。
哪怕车辆一直停在车库里不行驶,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机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也会因氧化而衰减,性能大打折扣。
这种变质后的机油会变得黏稠,流动性变差,无法在发动机启动的瞬间迅速到达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位,从而导致冷启动磨损加剧。
所以,即使一辆车半年只行驶了一两千公里,其机油也可能已经“过期”了,从保护者变成了潜在的损害者。
因此,对于“半年跑2000公里该不该保养”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应该按照时间标准去保养。
而对于“一个月跑了5000公里”的情况,则应该遵循里程标准,及时进行保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首次保养,它不仅是免费的,更是与车辆的质保权益紧密挂钩的。
厂家和4S店计算首保周期,通常是以购车发票开具的日期为准,而不是车辆实际开始使用的时间。
如果超过了厂家规定的首保时间或里程(例如,某些自主品牌是3个月或3000公里,合资品牌是6个月或5000公里),厂家的系统很可能会自动将该车辆记录为“脱保”状态。
这意味着车主不仅失去了免费首保的资格,更严重的是,在未来的整个质保期内,一旦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出现质量问题,厂家有充分的理由以“未按规定进行首保”为由拒绝提供保修服务,那时的经济损失将远非一次保养费用可比。
明白了基本原理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车习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养策略。
对于年行驶里程超过一万公里的高频率用车者,保养的核心关注点自然是里程数。
应当严格参照车辆使用手册上的建议,使用矿物机油的车辆大约在5000公里左右更换,而使用性能更好的全合成机油,则可以将周期延长至1万公里甚至更长。
同时,由于行驶频繁,刹车片、轮胎的磨损会相对较快,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段频繁刹车,更应在每次保养时请维修师傅仔细检查其厚度和磨损情况。
对于每周只开一两次车,或者车辆需要长期停放的低频率用车者,时间就是保养的首要标尺。
无论里程多少,都应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基础保养,更换已经氧化的机油和机滤。
此外,长期停放还会带来其他问题,需要额外注意。
比如,车辆电瓶在静置状态下也会缓慢自放电,如果超过一个月不行驶,最好将电瓶负极断开,以防电量耗尽导致无法启动。
同时,车辆的全部重量长时间压在轮胎的同一个接触面上,容易导致轮胎失圆变形,影响日后的行驶平顺性。
一个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在长期停放前,将轮胎气压充至车辆B柱或油箱盖上标注的上限值。
并且,建议每个月至少启动一次车辆,让其怠速运转十到十五分钟,这不仅能为电瓶补充一些电量,也能让机油在发动机内部循环流动,润滑各个部件。
还有一类是在比较恶劣环境下用车的车主,比如长期在拥堵市区走走停停,车辆怠速时间远超正常水平,这会导致发动机燃烧不充分,积碳问题会更严重。
或者身处风沙较大的地区,空气滤清器会很快被灰尘堵塞,影响发动机进气效率。
再比如在常年高温的地区用车,高温会显著加速机油的衰减。
对于这些情况,明智的做法是将保养手册上建议的保养周期适当缩短,比如提前20%的里程或时间进行保养。
这看似增加了保养频率,实则是一种更科学的预防性维护,能有效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从长远来看是更省钱的做法。
最后,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在4S店进行保养时,我们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避免不必要的开销。
面对服务顾问推荐的各种“保养套餐”,比如清洗节气门、清洗空调管路、清洗油路等,我们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车辆使用手册。
手册上没有强制要求在当前里程做的项目,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状况选择拒绝。
很多时候,轻微的积碳问题通过偶尔跑一跑高速,利用高转速就能得到有效清除,或者使用一瓶质量可靠的品牌燃油添加剂,其成本远低于在4S店做一次深度清洗。
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自购符合厂家认证标准(如API或ACEA认证)的品牌机油和滤清器,然后到4S店支付工时费进行更换,通常能节省不少费用。
当然,在车辆质保期内,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保修纠纷,进行基础保养时使用4S店提供的原厂配件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面对服务顾问“升级”机油的推销,我们也要保持清醒,车辆出厂时厂家已经为其匹配了最合适的机油规格,盲目追求更昂贵的机油并不等于更好的保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保养过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程监督,确保作业规范,保养结束后,记得将剩余的机油带走,以备不时之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