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出手,隐藏式门把手不能再“隐藏”了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与智能化技术的普及,隐藏式车门把手因造型美观、科技感强成为主流设计。然而,其带来的安全隐患在事故中逐渐暴露:

1.“断电失效风险”:碰撞或起火时电路损坏,隐藏式把手无法弹出,导致车门无法开启,阻碍逃生和救援。

2. “操作识别困难”:部分隐藏式把手缺乏明确标识,紧急情况下乘员难以快速找到开门位置。

3. “结构强度不足”:部分把手在事故中易变形或断裂,导致门锁功能失效。

4. “误触与夹手风险”:电动把手的控制逻辑缺陷可能引发误操作,甚至造成夹伤。

这些问题的频发促使工信部推动强制性国标修订,58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旨在通过统一技术规范降低事故伤亡风险。

此次修订计划聚焦于车门把手的可靠性、安全标识与应急功能,具体包括:

1. “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在断电、碰撞等极端场景下车门仍可开启。

2. “防误触机制”:规范翻滚、坠落事故中车门把手的防误触逻辑,避免乘员跌落风险。

3. “统一安全标识”:强制隐藏式内把手和应急内把手设置醒目、易识别的安全标志,提升紧急操作效率。

4. “强化结构强度”:提高把手材料与设计标准,确保事故后门锁机构功能正常。

5. “防夹功能规范”:明确电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及测试方法,防止夹手事故。

6. “动态试验要求”:新增电动把手的动态试验标准,模拟真实场景验证可靠性。

此次修订标志着汽车安全设计从“美观导向”转向“安全优先”,其意义在于:

- “提升事故生存率”:通过冗余设计和结构强化,降低因车门无法开启导致的二次伤害。

- “规范行业乱象”:统一技术标准,遏制车企为追求设计感忽视安全性的短视行为。

- “增强消费者信心”:明确的安全标识和防夹要求,让用户操作更直观、安心。

意见征集截止至202567日,公众可通过工信部指定渠道反馈建议。这一标准的落地将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国家队出手,隐藏式门把手不能再“隐藏”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